宁夏中卫:上扬现代农业的“微笑曲线”

2023-06-02 富美财经 浏览量:

行走戈壁深处黄河岸边,满眼的绿意蔚为壮观。枸杞树染绿了茨园,设施蔬菜催绿了蔬菜大棚……宁夏中卫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已实现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的转型,正如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逐渐上扬。

“当下表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微笑曲线’。”中卫市市长马洪海说。近年来,中卫在产业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中卫市紧扣自治区“七大产业基地”“十条产业链”和“六特”产业发展布局,锚定农业现代化,不断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眼下,全市各县区大大小小的茨园里郁郁葱葱,一缕缕新生枝芽正铆足劲生长。

“良种良法,良种先行。”中宁县县长周永根说。中宁县在发展枸杞产业时站稳“微笑曲线”前端,依托“中宁枸杞·道地珍品”的核心优质产区先发优势,大力推广枸杞新品种,并引导茨农从源头上生产绿色安全的枸杞鲜果。曾几何时,“保温杯里泡枸杞”在潜移默化中让大众形成了对枸杞的刻板印象。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枸杞作为传统中药材和滋补品,正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刚需”,也为枸杞全产业链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

前不久,一款名为“杞滋堂”的枸杞原浆产品一经上市,就迅速风靡区内外市场。其他以枸杞为原材料的枸杞饼干、枸杞啤酒、枸杞面膜等产品让原本单一的销售链逐渐延伸。

近几年,中宁县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和文化活杞“六大工程”,构建产业标准、绿色防控、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品溯源“四大体系”,加大研发力度、调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干果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达120亿元,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可支配收入达4000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达192亿元,畅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好“两头”,带动“中间”。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的设施蔬菜大棚正在开花结果。

“再过个把月,我们的辣椒就可以上市了。”中卫市平顺发果菜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邵杰说,从去年开春,合作社将原来的双垄单管种植技术改为单垄双管技术,种植出的设施蔬菜质量比以前高得多。同时,他们更加注重设施蔬菜品牌建设,从零散蔬菜批发售卖模式向精品蔬菜售卖模式转变。

“技术的更新换代是支撑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带动更多农户分得一杯羹。”沙坡头区镇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健说,镇罗镇是沙坡头区的蔬菜大镇,全镇共有日光温室7880亩2040座,全年生产蔬菜11.4万吨,产值达3.7亿元,带动就业达5100人。

“除此之外,我市在设施蔬菜品牌建设上下足功夫。”中卫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付荣告诉记者,近几年中卫市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路径,推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据统计,2023年,全市新增蔬菜基地1.89万亩,播种蔬菜21.8万亩、产量59.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和2.8%。

“没想到我自己种的小杂粮能在上海市东方明珠电视塔下被选购。”今年3月,宁夏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上海举办,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田进财带着自己和部分海原群众的期望,将“海原小米”卖向了全国。每年,仅宁夏锦彩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能带动海原群众种植小杂粮约6000亩。

通过联农带农,海原县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托专业合作社开展小杂粮产业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加、代销服务。目前,全县示范推广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高效种植技术5万亩。

在这条产业链上,还有另一场蜕变正在上演。原本普通的小杂粮被创新研发出的小杂粮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地方小吃,依托“西海固”区域公用品牌,探索推进了“互联网+农业”、新零售销售模式,让小杂粮产品走进大型商超,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这些年,海原县还通过建设电商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新业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培育和拓宽线上销售市场。目前,海原小杂粮已通过600多个华润万家超市逐步打开市场、走向全国。(经济日报记者 许凌 通讯员 房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