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盛庆轩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2023-06-0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有这样一群青年——平均年龄不到35岁,80%以上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和学科,91%是硕士、博士,让人生在航天伟业中升华、青春在平凡岗位中闪光,他们就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测工程飞行控制和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中,他们担负指挥调度、轨道设计、空间操控等关键岗位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担当,坚持在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成长成才,出色完成了17次载人航天、4次探月工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填补50余项国际国内空白,操控航天器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小行星近距离成像等“中国奇迹”。

日前,天目新闻记者前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新探访了这群青年航天人,聆听他们讲述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记录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所书写下奋进航天强国的铮铮誓言。

“北京明白”,字字如山重

2023年11月29日23时09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彼时,170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里紧张忙碌。

“北京明白!”调度团队成员高健坐在飞控大厅调度台前,发出一道道坚定而洪亮的指令。在他的调度指挥下,各系统各岗位通力协作,约7小时后,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经过多次自主变轨,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

“一句要练千遍,千遍只为一句。‘我是北京’字字如山,我的身后是整个飞控,是中国航天,责任重大不敢半点马虎懈怠。”这是高健对这个岗位的深刻理解。

一屏数据,一支话筒,一个操作台,是高健所认为“北京明白”的标配,而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的飞控大楼,星光点缀、银杏摇曳的航天城大道,亦是他心中“北京明白”的标配。

在北京飞控中心 这群青年航天人正不断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高度”

鲍硕


鲍硕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历史上的首位女调度,是唯一的女版“北京明白”,这位“90后”女孩的果敢与担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走红全网。

鲍硕有着北京姑娘的淡定和坚强,能够担任“嫦娥”的“北京”总调度,鲍硕觉得是一种天大的幸运。当然,这份幸运是她用千百倍的努力换来的。

月面采样技术难度最大、组织复杂。48小时内,航天器不仅要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还要定时定点实施月面起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地球和月球38万公里之间的连线互动,时间紧、任务重、风险大。

为顺利完成这次任务,鲍硕在任务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悄悄加练,她调整作息时间、删除了手机里的娱乐软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状态、推演流程、模拟故障、练习口令,压力大到顶不住时,就用跑步来调整。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号落月后,鲍硕从搭档手里接过采样的接力棒。她调度指挥机械臂准确完成每个动作,千余条指令从她口中喊出,近万句调度交互无一错漏。最终,表取采样封装任务完成时间比预计整整提前了7个小时。

“一”、“L”、“T” ,实干拼建“太空家园”

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是世界航天领域内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之一,世界上仅美、俄和中国掌握并成功实施该项技术,其中径向交会对接的难度更大。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标志着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整个对接过程是高动态的,神舟十三号飞船飞到空间站下方后,由于轨道不同,两个航天器保持对接所需要的相对位置和姿态是很难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乔宗涛介绍说,“我们需要精准控制飞船逐渐调整位置、速度和姿态,在安全的空间走廊内逐步与空间站完成对接。”

400米、200米、19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缓缓向天宫空间站平移靠拢,伴随着“对接锁紧完成”的口令,广袤太空中,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为一体。

十年间,朝霞为邻,晚星作伴,一行行代码仿佛有了生命,述说着中国空间站从“一”字构型到“L”字构型、“T”字构型的变迁,也生动记录下这群年轻人在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上奋斗的青春。

在北京飞控中心 这群青年航天人正不断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高度”

北京飞行控中心青年科技人才

眼下,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天宫”中度过了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后的首个春节,各项在轨任务顺利推进,在严密紧张的工作外,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国林和团队每天还会把电视新闻直播画面实时推送到空间站上,让航天员即使身处太空,也能及时了解地面发生的新鲜事。任务间隙时,航天员也能通过在轨拨号给地面打电话,与家人暖心交流,跟他们唠唠家常。

“在我们眼里,正确率百分之九十九不行,必须百分之百。每天都是第一天,每圈都是第一圈,每条都是第一条,大家时刻保持着最佳状态和饱满热情,每当听到‘北京,我是神舟十五号’,我们就第一时间响应航天员的需求。”胡国林说。

中国航天每一次追赶都在突破,每一次突破都在加速。若干年前,国际空间站将中国拒之门外。而今,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云顶之上神舟穿梭、天和遨游,中国人自己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太空家园已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轨道”——迈向更深远星际

键指苍穹,令贯星河。航天器在浩瀚太空中的每一次机动变轨、每一次姿态调整,在地外星体上的每一个动作、携带仪器的每一次操作,都是通过遥控发令岗位发送控制指令来完成。

十年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于天一在岗位上给300多公里外的神舟十号发指令,他也被誉为北京飞控中心的遥控发令“金手指”。

于天一清晰记得,2013年他刚被受命担任嫦娥三号任务遥操作主任设计师时的茫然和急迫。由于专业跨度大,他带领团队成员从零开始,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基本概念,在图像处理、任务规划等陌生领域不知疲倦地跋涉着,终于突破了月面地形建立、月球车路径规划与行走控制、虚拟现实操作与控制等关键技术。而如今,于天一又带领着更多青年们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完成更为复杂的操作任务。

在北京飞控中心 这群青年航天人正不断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高度”

于天一


从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后,金文马也加入了中心载人航天任务型号团队,中心深空探测任务立项实施后,金文马主动请缨扛起深空探测总体的重任,他在一次次事业急需中转岗,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担当,圆满完成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月球探测任务和行星探测任务前期论证、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及飞控实施工作,“能够被需要就是种幸福。”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金文马是“擅于抓住问题关键环节,遇到困难能够坚韧不拔”的金同学;在领导和同事眼中,金文马是“到哪哪能干,干啥啥像样”的金博士;在爱人和孩子眼中,他则是“会在太空中放风筝”的金爸爸。

“天路迢迢,我正昂首扬尾,猛地高抬后蹄”,而在金文马眼中,他将自己比喻成一匹骏马,沿着璀璨星河中的中国轨道奋力奔跑。

在北京飞控中心 这群青年航天人正不断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高度”

祝融号火星车


迈向更远的深空,是飞控青年未来投身建设航天强国的新使命,截至目前,中国火星车已在火星平安工作一年多,设计寿命3个月的玉兔二号也在不断刷新着月背探测的人类历史新纪录。

未来,他们还将载人登月、行星际穿越、太阳系边际探测……即便天路遥远,这群年轻人始终梦想在心间,担当勇向前,探索太空的脚步也将迈得更稳更远。

正如他们在《月背征途》书中写下的那句话:“月背本没有路,我们来了,便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而这条路,也是所有航天人正在走的新长征路。


来源:天目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