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清淤工程)

2023-06-0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梯级水库,位于河南洛阳市以北40公里处。1999年10月,水库正式下闸蓄水,主体工程也于2001年正式完工。当时黄河的治沙形势非常紧迫,以至于在水库建成的第二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就开始在小浪底库区进行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小浪底拦河大坝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高程280米,是继三门峡水库之后的又一中流砥柱。众所周知,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上游每年来沙2亿多吨,不断淤积在库区内,导致库尾的“翘尾巴”现象很严重。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的特征,小浪底水库专门配备了75.5亿m³的死库容(淤沙库容),另有排沙专用库容10.5亿m³。

在某种意义上,小浪底水库也成了一座“黄河沙库”。经过20年的排沙试验,小浪底水库在治沙、排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2018年开始,黄委专家又提出了“一高一低治黄河”的新思路,上游的万家寨水、龙羊峡水库也参与调度,排沙效果非常理想。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从2018~2020年间,黄河上游每年输入到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量为2.8~4.8亿吨,经过各大水库联合冲沙,出库沙量达到了3.4~5.4亿吨,排沙比高达95%~193%,远高于长江三峡水库的21%。这意味着,小浪底水库已经实现了净排沙,冲刷大于淤积,大大延长了水库的使用寿命。

但下游的生态问题也接踵而至。随着调水调沙的反复试验(一般是一年一次),泥沙实现空间转移,小浪底水库下游的鱼群可就遭了殃。

河南、山东两省的沿黄民众肯定都清楚,每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下游往往会出现“流鱼”现象,河水浑浊不堪,足以用“一碗水、半碗沙”来形容。很多大鱼因缺氧而浮到水面,甚至被冲到岸边。黄河沿岸数公里早已聚满了捞鱼人,手抄网、撒网、拉网齐上阵,甚至还有人趁机电鱼,哪怕设有“禁止捞鱼”的标牌也不好使。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黄河边上的一位老渔民介绍,每年黄河“流鱼”的时候,一个人一天能捞100多斤,常见的有鲤鱼、鲶鱼、鲫鱼、鳙鱼,个头儿都还不小。都说“流鱼”出大鱼,事实还真如此。比如在2011年,河南洛阳的一位市民就捕捞了一条长98cm、重27斤的野生黄河鲤鱼,通体金黄,非常罕见。

在今年7月4日,小浪底水库正式开始调水调沙,水库中很多大型鲶鱼、鲤鱼都被冲到坝下。河南洛阳一带的居民收获颇丰,渔获规格基本上都在1~2斤。还有不少中老年人将捡到的黄河鲜鱼直接拿到附近的鱼市上售卖,其中不乏断头、缺尾的“残疾鱼”。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我们不禁要问,小浪底水库的排水排沙到底给下游带来了怎样的生态影响?

这一问题其实早就引起了国内专家的关注。从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开始,黄河下游的生态考察就不曾中断,各个机构调查的区域以及研究方向有所出入,但总体上都反映出了一些共性问题。

2008年的调查最有代表性,当年6月19日~7月3日是小浪底水库的调沙期。为方便形成对照,研究人员分别以6月19日之前的14天以及7月3日之后的14天作为考察时间,设立了孟津、花园口、艾山、洛口、高村等7个监测点。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黄河花园口

结果显示,调水调沙后下游河段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减少为原来的1%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上升了1倍左右。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上游洪水导致下游的总氮、总磷含量升高,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

值得注意的是,调沙之前,各个站点渔获物中最常见的就是鲤鱼、鲶鱼和鲫鱼,加起来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经济价值较高。但在调沙后,餐条等小杂鱼的数量急剧增多,占渔货物的21.7%,之后是似鳊(占21.5%)鲫鱼(占9.9%),经济价值较低。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根据刺网捕捞的情况来看,调沙后的鱼类资源量下降了33%,电捕情况下资源量减少了75%,降幅有所不同。综合分析,下游河道的生态在调沙后普遍发生了退化,生态功能降低,稳定性失常鱼种结构更替,部分河滩湿地因泥沙淤积而成为了永久陆地,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受到了威胁。

一年一排沙不可避免,黄河下游的生态该怎么办?

水库下游是否会发生“流鱼”主要取决于河水的含沙量,并非每次调水调沙都会引发“流鱼”。事实上,中游修建水库之前,黄河泥沙全年处于敞泄状态,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流鱼”现象,只不过发生频率更低。

同样,如果能适当改变小浪底水库的放水方式,适当调整放水流速、改善调度,就能有效避免“流鱼”发生,减少对下游生态的冲击。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小浪底大坝设有高位、中位、低位三层排水孔,其中高位泄水孔用于排出表层的污水中位孔排出的是水质优良的清水,低位孔则通过异重流排出高含沙量水体。大家都知道,排沙是水库首要任务,也是硬性要求,冲沙带来的影响无法避免,但却可以减少。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比如,可以通过加大冲沙水量、缩短冲沙时间,让泥沙“来得快、去得也快”。另外,对于产漂流性卵的水生生物和洄游性鱼类,可以在繁殖期内适当加大下泄清水,形成人造洪峰,刺激雌鱼产卵。

每年5~7月,水生生物集中进入增殖期,这时候可以结合黄河禁渔(4月1日~6月30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加大对黄河鲤鱼、北方铜鱼等土著鱼种的放流数量,争取在下游支流实现放流常态化,以便提供充足的鱼类储备资源(在不开展黄河十年禁渔的情况下,这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最佳方式)。

小浪底水库试验20年,一年仅排一次沙,为何会引发“黄河病”?

总之,排水排沙所引发的“黄河病”并非无药可治,无论是延长禁渔期还是加大放流,都是行之有效的修复手段。黄河刀鱼等珍贵鱼种已陷入濒危,黄河的生态问题也与长江遥相呼应,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只要改善调度方式,加大修复力度,相信未来的黄河一定能越来越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