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非遗学人才不是从教室走出 而是从田野走来

2023-06-13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中新社天津6月10日电 题:冯骥才:非遗学人才不是从教室走出,而是从田野走来

作者  孙玲玲

“田野是非遗的一本大书,田野教学基地不是采风点,更不是文化的观光点,而是非遗学的课堂,是教研的工作站,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说得再形象一些,非遗人才不是从教室走出去的,而是从田野走出来的。”6月10日,正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称“冯研院”)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说道。

“凡是理论上不明白的,田野里全有解释。”冯骥才先生表示,非遗学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提供学术支撑。由于非遗学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非遗学要切实地服务于田野,就必须在田野中进行,在田野中完成。

在成立仪式上,冯研院非遗中心主任耿涵介绍,学院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调研,选取了五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非遗空间——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传统村落非遗、杨柳青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和天津皇会,与其所在地政府或其保护传承机构共同建立起第一批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五个基地既体现了中国非遗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非遗学所面对问题的复杂多元,需要在具体的文化田野中感知、学习、处理和把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特地发来祝贺视频,他表示,非常赞同冯骥才先生提出的“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非遗保护理念。首个非遗学硕士授权点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非遗学学科化教育,而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是冯先生非遗学核心教育思想的延伸。“在文化的田野中学习、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办法是非遗学的重要路径,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为非遗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路和关键性的方法。”

“把书桌搬到田野”是冯研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据介绍,冯骥才先生带领冯研院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和教育方面近二十年来的积累和思考,都来自非遗的田野第一线。自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获批以来,冯研院一方面注重非遗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方面在教学上着力探索和实践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学方式。建立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正是非遗教育走出的关键一步。

南通蓝印花布染坊里高大的晾架、西塘古镇里的乌篷小船、杨柳青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霍庆有作坊里的“画门子”,活动当天都被搬进了校园;瑞安木活字传承人王钏巧现场演示捡字排版,鼓词传承人陈春兰用带来原汁原味的民间说唱;天津皇会的传承人们摆出仪仗和会旗,法鼓敲得威风堂堂,中幡舞得虎虎生风,高跷跳得有滋有味。此外,还有广东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崔克勤与大徒弟吕敬贤,以及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斯琴毕力格,从南北两端赶来,一展绝技。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非遗,在遗产日为大学校园增添了绚烂的文化色彩。(完)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