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扎堆押注新能源,“电”会比“房子”好卖吗?

2023-06-13 富美财经 浏览量:

近几年,房企对于新能源的热情可谓只增不减,房企加码新能源又迎新案例。   6月1日,荣盛发展(行情002146,诊股)发布关于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暨停牌的进展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持有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38%股权。   事实上,房企跨界新能源并不是新鲜事,除荣盛发展外,据钛媒体App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包含广宇发展(行情000537,诊股)、天宸股份(行情600620,诊股)、万达、恒大等在内的十余家房企均有转型或涉足新能源行业。昔日千亿房企荣盛发展为何突然转向新能源赛道?新能源行业到底有何“魔力”引得房企争相跟进?房企纷纷扎堆新能源行业,又有多少胜算?   停牌、收购,千亿房企的紧急“自救”   5月28日,荣盛发展发布关于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暨停牌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盛控股”)持有的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盟固利”)68.38%股权。本次交易目前处于筹划阶段,具体交易方案仍在商讨论证中,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据悉,盟固利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较早从事新能源车用、储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电池的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旗下三元、磷酸铁锂、钛酸锂体系等动力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绿色储能、轨道交通等领域。2018年,荣盛控股曾以总价57.39亿元从中信国安手中收购盟固利66.56%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自5月份以来,尤其在5月中下旬荣盛发展股价一直在1-2元间徘徊,截至临停公告发布的前一天(5月25日),荣盛发展股价收跌10%,报收1.17元,逼近“1元股价”退市红线。   曾几何时,荣盛发展也是销售千亿的地方头部房企。2018年-2020年,荣盛发展年销售额均保持在千亿以上,不过进入2023年后,荣盛发展业绩便遭遇严重下滑。   5月10日,荣盛发展还曾收到来自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针对荣盛发展2023年营收下滑,业绩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和毛利率下滑等问题进行问询。此外,对于因新增融资受阻,资金流动性持续承压,暂停支付的两笔本息累计3.67亿的到期美元债券,深交所要求其说明美元债违约对公司经营状况、融资情况及其他债务的影响。   面对荣盛发展业绩和股价的表现,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荣盛发展跨界新能源这一举措,无疑是在拯救逼近停牌退市的“1元”股价,是利用新能源概念的一次自救。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早在2021年,荣盛发展就曾考虑过将荣盛控股旗下的新能源产业放到上市平台经营发展。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此也表示,“不少濒临退市的房企跨界做新能源,当务之急是要借助转型新能源的概念来维护股价以避免退市,至于企业是否具备跨界运营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   房企跨界新能源近几年并不鲜见,据钛媒体不完全统计,除荣盛发展外,目前还有有十余家房企布局或转型发展新能源业务,其中包含广宇发展、新城控股(行情601155,诊股)、天宸股份、富力、万达、碧桂园、保利、万科、恒大、雅居乐、合生创展、华夏幸福(行情600340,诊股)、宋都股份和金科股份(行情000656,诊股)等。   从布局领域看,房企布局新能源领域范围较广,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方向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其次是光伏、风电等领域。   2021年广宇发展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将下属23家房地产子公司股权与控股股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关联方都城伟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计持有的鲁能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行置换,从房地产彻底“变道”新能源。近日,广宇发展又宣布以3.05亿元注册设立“青海中绿电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储能产业。   去年10月,头部房企保利与碧桂园联合孵化的保碧新能源科技公司成立,该公司以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为核心,目前已在上海落地首个“光伏+储能+充电”的示范项目。   此外,天宸股份近日也抛出一份超百亿级的光储一体化投资计划,宣布拟新建20GW的高效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电池及20GW的储能变流器及储能系统集成制造项目。   除光伏、风电领域外,还有恒大和宝能两家房企跟进新能源汽车风口,亲自下场,跨界造车并创立了自主汽车品牌。雅居乐和华夏幸福则是直接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前者于2021年底投资了新能源车企新贵“威马汽车”,后者也曾收购合众汽车股份。   房企转型新能源,胜算几何?   房企为何前赴后继入局新能源赛道?这个问题背后反映出房地产和新能源两大行业发展现状的反差——一边是经历了高速发展后逐渐降温的地产行业,一边则是深受热捧且尚在风口的新能源行业。   经历了疫情和“三高”运转模式,不少房企资金链承压,陷入流动性危机,虽然近两年各项行业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开始整体回温,但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探索多元业务发展已经成为房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近几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不少房企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着力推进绿色建筑、实施绿色运营。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高能耗行业,公开资料显示,房地产行业相关碳排放占全球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总量的40%,因此房地产行业也是践行“双碳”政策、实施绿色减碳的关键领域。   2023年初,我国曾先后颁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均提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和产业化技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因此,房企转型或布局新能源不仅可以助力其实现多元业务发展,提升持续经营能力和自身竞争力,同时也是契合“双碳”的产业大方向,存在将其地产项目转换成绿色建筑的巨大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房地产企业布局新能源赛道相当于是向上进行清洁能源产业链布局的整合,存在比较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   不过,从目前多家跨界房企的业务表现来看,跨界新能源仍面临不少挑战。   据财报数据显示,主营光伏业务的广宇发展因转型新能源实现2023年业绩扭亏转盈,实现净利润6.33亿元,同比增长300.88%。保利和碧桂园联手成立的保碧新能源公司也于今年2月份完成来自华美国际、蔚来资本、钟鼎资本等在内的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同样布局光伏的新城控股,其新能源业务对其业绩加持却微乎其微。不过2023年上半年,在房地产融资环境不景气的艰难时刻,新城控股仍成功发行了1亿美元7.95%优先绿色票据,并完成了1.65亿元的能源融资。   宋都股份和金科股份的新能源业务也历经坎坷。2023年,宋都股份曾垫资16亿元与合作方启迪清源共同参与西藏珠峰(行情600338,诊股)在阿根廷的盐湖提锂项目,后来因其信息披露违规,收到监管部门的违纪警示,便终止了上述项目。更早在2014年布局光伏和风能产业的金科股份,因自身经营压力于2021年将旗下景峡、烟墩两个风电场的重资产业务以股权交易对价13.94亿元出售给青岛能投。   就连走“轻资产模式”,低调涉足汽车销售业务的万达也在近期抛售了旗下汽车业务。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万达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名称从“万达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泰庆(珠海)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而亲自下场造车的恒大和宝能也深陷困局。历经四年“难产”后量产的恒驰5,在仅过去半年,恒大汽车就遭遇了资金危机,今年4月底,因资金问题,恒大汽车宣布天津工厂将暂缓生产恒驰5。   近期,恒驰官方虽宣布天津工厂已全面复工,但据内部员工透露,由于人手短缺,目前产能大打折扣未恢复至停工前,原供应商也并未收到其新订单。宝能也因资金短缺导致汽车业务停摆,随之伴随裁员,员工、经销售及供应商集体上门讨薪和讨债,直营店大面积关闭等问题。   笔者认为导致房企跨界新能源成功案例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涉足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期投资巨大、市场竞争激烈、且不确定性比较高。   当前资金对房企而言本就短缺,再持续投入到造车业务上,资金链只会更加捉襟见肘。从造车赛道来讲,目前不仅有龙头车企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特斯拉,还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内卷阶段,房企入局造车优势并不突出。   而相比新能源车,光伏、风电领域也是一个“烧钱”的行业,据安信证券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显示,综合资源获取能力、融资能力与投资运营能力三方面来讲,目前新能源发电市场仍主要以央企、国企(如五大发电集团)为主导。并且光伏、风电领域同样具有较高的前期成本投入,项目投产周期也比较长,这都会进一步增大企业资金链压力。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在分布式光伏建设方面,房地产企业还是存在一定的业务协同优势的,比如保利与碧桂园联合创建的保碧新能源科技公司,就是以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为核心业务的。   最后,对于新能源电池领域来说,房地产企业跨界则面临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有券商人士也表示,房企涉足新能源产业的背后动因可能不尽相同,但新能源产业在研发、技术、销售等环节具有较高的门槛,房企想要成功跨界难度不小。   房企的优势在于项目运营经验,多数房企并没有新能源相关的产业经验,更没有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而新能源电池对于技术研发能力、供应链采购的稳定性以及下游客户的积累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能力。   对于房企跨界新能源,总体而言并非“易事”,但对于房地产企业长远发展来说,除了“节流”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开源”,新能源行业具备长期发展前景、并且符合政策导向,确实可以作为房企布局第二增长曲线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考虑到跨界的难度,可以重点关注信息透明度更高的同一控股集团内的新能源资产、或者具备协同优势的“绿色建筑+分布能源”方向,同时房企也要充分利用好自身融资平台能力、把握好投资节奏,防止步子太大短期对资金链造成更大压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