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把脉-稳增长政策工具充足-中信証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 明明

2023-06-22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图:中国政策工具箱内容丰富,发行特别国债并不是缓解当前问题的唯一手段。  中国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生产端较4月份有小幅改善,但需求端依旧偏软,经济运行状况弱于第一季度。目前政策聚焦“稳增长”,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基建补短板等可以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2023年4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形成扩大需求的合力。6月16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份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孟玮也指出,接下来发改委将重点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六个方面发力。  参考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相关支出等,有力推动惠企利民政策的落地见效;目前也可以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为基建补短板,进一步加强基建对稳定经济、促进增长的作用。  此外,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加管控的背景下,特别国债由中央统一筹划且不计入赤字,发行审批更为灵活,可成为新的开源手段拓宽广义财政收入。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但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债务风险较高,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而今年一些事件折射部分地方财政困难,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个别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担忧,因此通过地方政府加杠杆拓宽广义财政收入的空间相对受限。特别国债不纳入地方债务、不计入预算赤字,规避赤字率激增的潜在不利影响,可以成为新的开源手段。  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政策加码稳增长已毫无悬念;针对经济形势新变化,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由此可见,发行特别国债并不是缓解当前问题的唯一且必要手段,中国的政策工具箱内依然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举措。  人行有望下季降准  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空间,第三季度或将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容增新也将是可能的方向。降准操作已经成为人民银行弥补中长期流动性缺口、提供低成本资金的常规手段。展望全年,预计信贷增长将进一步消耗银行体系超储,降准仍然存在空间,考虑到MLF(中期借贷便利)到期高峰将至,降准或有望在第三季度落地。当下,经济已进入修复阶段,且修复过程中结构性问题有所凸显。在此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更显重要。后续若出现其他政策工具传导受限,结构性货币工具或将有望扩容增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  政策性金融工具替代财政发力也是可能的方向。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典型的逆周期特征,上半年在经济?复苏较快时力度有所减弱,如果下半年出现经济动能下降、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情况,预计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将有望再度重启扩张,以替代财政发力。  扩大需求有望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消费方面,从近期各部委下发的文件来看,或许会通过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及发放消费券等途径来提振需求。此外,考虑到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是未来可能的政策方向。投资方面,或将继续通过推动能源、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地产领域可能有进一步的刺激调控政策。4月以来新房及二手房销售热度持续回落,部分房地产企业经营压力再度回升,在此背景下,因城施策框架下的需求侧托底政策和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或许会是下一步房地产政策的重点。  诚然,当前宏观经济修复承压,发行特别国债用于基建补短板等可以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使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但是参考历史经验,仅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或需要配合关键政策时才会发行特别国债,目前中国政策工具箱内容依然丰富,发行特别国债并不是缓解当前问题的唯一或必要手段,当前发行特别国债的迫切性不强、可能性不高。结构性货币政策、政策性金融工具、各类促消费促投资的举措都有望继续提振需求。针对经济形势新变化,预计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将会及时出台、抓紧实施,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