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江湖-中德经贸合作并非零和博弈-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沈凌

2023-07-0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图:2015-2023年4月中德双边货物进出口额  笔者写的经济评论文章大多是关于中国经济,因为熟悉;很少评论德国经济的,因为陌生。但最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把首次出访放在了德国和法国,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循环中欧洲的重要地位。但德国的“去风险化”回应,让人感受到很多不解。  笔者做投资三十年,当然知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任何投资的成功,都离不开有效的风险控制,因此有人认为金融投资就是一种风险控制的科学与艺术。不过,投资人士也都知道:收益是和风险相伴的。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风险只能合理控制,从来没有办法完全取消。如果去追求一种完全去风险化的投资策略,那么即便有,也是一种极低收益的投资策略,从来不会是最优的投资策略。  与中国做生意,为西方特别是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正如李强形容的,“我们的公务用车一度都是桑塔纳,我们的身体检查都靠的是西门子CT机,直到现在大众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地还是中国。”获取如此巨大收益的同时,当然伴随着风险。在中国人看来,技术进步,超越大众和西门子,总是一个应该有的目标。就像中国学生参加高考一样,摆在桌子上的数学题,总要去想尽办法解答出来,不能永远跟在人后面亦步亦趋吧?这是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有的态度。当然从德国老师角度看,教会了学生饿死了师傅,当学生慢慢赶上来的时候,师傅的心态有所保留,也是自然。  不过,静态零和博弈并不属于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理论。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中,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动态均衡才是更为广泛的理论模型。德国公司当然要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同时也不应该把先进技术束之高阁,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时,眼睁睁错过机会。要知道,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永远不被超越,即便真的永远领先,但也需要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现实收益,才能覆盖当初的研发成本,并获得利润投入到下一个研发活动中去。最近笔者收拾房间,一个不小心打碎了十多年前从威尼斯带回来的花瓶。花瓶只要被天天使用,总有被打碎的概率;但不能为了保护它不被打碎,就把它放在保险箱里。那样的话,这个漂亮花瓶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  技术壁垒损人不利己  中国经济增长,当然会带来对德国产品和技术的冲击,市场竞争会侵蚀掉一部分原本属于德国公司的利润。但同时,中国14亿人变得更加富裕,市场规模相当于现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在这个市场中,德国公司可以获得巨大的增量利润。其实从过往四十年国内消费偏好可以看出,德国产品在中产阶级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甚至远超其他发达经济体。所以,从收益角度来说,融入中国市场、更加好地服务于中国消费者,对于德国企业来说是无比正确的事情,远超技术竞争的担忧。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有时会出现调整,并不是所有德国公司都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超额收益,而是那些最能够理解中国消费者心态,并且首先满足他们需求的商家才能够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德国政府除了用谨慎的心态保护本国技术领先优势之外,是不是应该用更加积极的心态,促进和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帮助德国公司进入到这个市场规模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就像过去四十年来德国政府一直所做的那样。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