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2023-07-0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着眼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底色。把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统一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人民幸福生活品质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历史任务,充分表明当今中国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占据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与实践制高点,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始终坚持从文化母体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实践智慧。共同富裕作为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美好价值追求的统一。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标定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遵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必先富民”为基本内涵之一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都深刻总结了富民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内在关系,强调“富民”是“治国”的首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从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高度对为民造福作出的新概括,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重要遵循。

“大同小康”绘就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使人民摆脱贫困、进而迈上共同富裕始终是党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小康”理想变为现实,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色,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设计了路径,引领中华民族朝着实现“大同”社会的更高社会理想稳步前进。

“和谐并生”凸显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情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强调自身价值实现,也强调尊重他人、敬畏自然,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并生的状态,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人和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人与自身和谐的“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等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人朴素的全方位共同富裕思想予以创造性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的思想,把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物质富足为精神富有提供物质条件,精神富有为物质富足提供精神动力,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实践。同时,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的思想,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以务实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为世界经济拓展了新空间,为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本性超越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目标、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来推进的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从而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对以资本为中心的超越。西方式现代化是随着工业资本的兴起及其在全球扩张而出现的。工业资本把人们从基于血缘关系或人身依附关系的“人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引发了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与此同时,资本“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交往规则。在资本逻辑全面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全部要素、所有领域都被物化了,物质财富的扩张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经过革命斗争和艰苦奋斗,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在制度源头上根除了资本野蛮扩张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依法规范和有效引导了资本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和必然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推进现代化的所有政策措施,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社会两极分化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国家及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的统治与资本家的利益。18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使有产者更富有、无产者更贫穷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使资本家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拿出极少一部分用作社会福利,但即便是实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的北欧资本主义国家,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问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当今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础之上,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和财富分配制度的根本否定。这是当今中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调动资本的积极因素,同时明确节制资本,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强调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不仅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而且从根本上维护和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使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精神充实对物质主义膨胀的超越。西方式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早期,资本家就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追求、对金钱的贪婪。这种物质主义是资本主义内生性的文化形态,资本家的奢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个人私欲,而且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水平,从而在资本积累的链条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也是精神生产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足,而且是精神富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充实人们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鲜明标识。

和平发展对对外扩张掠夺的超越。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是不断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的这一痼疾,是对人类文明的公然践踏。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没有走西方式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老路,而是靠人民的辛勤劳动,靠国际分工与合作。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努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造福14亿多中国人民,而且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市场红利和良好发展机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设想。马克思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极大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革命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团体”的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侧重于工业化,并且明确了这种工业化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而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同时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对农民生产方式进行了改进。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推进人民幸福的路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其最终归宿则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制度基础,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性变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不同。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的问题。“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目标。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法路径。自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任务以后,“小康社会”一直是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党的二十大基于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力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是成功的,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回应和解答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这是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应和解答的重大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使命担当和历史主动精神,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强调要“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期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在部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时,对推进共同富裕也作了明确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一时间表和路线图,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对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作了充分估计,体现了“急不得”与“等不得”的辩证统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引。

总而言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共同富裕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先富民”“大同小康”“和谐并生”等治国理政思想精华,党中央作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安排从根本上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式现代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共同富裕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价值坐标、注入了不竭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