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2023-07-0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和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制度“软对接”,打造跨地域科研机构形成系列创新载体,辐射带动粤东西北推动粤港澳民生融合互惠……近年来,粤港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加速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身处“一国两制”交汇点,横琴的位置如同“咸淡水交界处”,可以发挥天然试验场作用,在民商事等领域率先试验国内外规则对接和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国第一家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鉴香港廉政监督模式的廉政监督局、第一家粤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仅在法律规则衔接领域,前海就开创多个“第一”。

◇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为主阵地,成体系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7万座5G基站,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一大波新基建在全省加速布局,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弯道超车注入新动力。日益发达的交通网和新基建,为大湾区的辐射带动提供了硬支撑。

◇站在新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正奋楫而上,加速迈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征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凯星 叶前 詹奕嘉

珠江两岸阔,湾区气象新。

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约8600万人口,以不到全国0.6%的土地创造出超全国1/10的经济总量,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向未来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性举措,承担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探路的时代重任,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崭新实践。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领航掌舵。

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时指出“希望广东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指示和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一次次亲自关怀,一次次语重心长,一次次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重大谋划,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加速迈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制度“软对接”,打造跨地域科研机构形成系列创新载体,辐射带动粤东西北推动粤港澳民生融合互惠……近年来,粤港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加速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3万亿元。

当前,广东坚持软硬联通一起抓,加快建设“数字湾区”“轨道上的大湾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全国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国际一流湾区,充分发挥大湾区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刚刚召开的中共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会提出,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着力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突出重点、久久为功,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再造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关键新优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牵引带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广东和大湾区的发展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显著优势。

融合聚变托起开放高地

澳门创业青年龚元香,是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她时常乘坐跨境民生专线巴士,从澳门到横琴仅需半个小时。

“十年前的横琴,还是个人烟稀少的荒岛。如今,这里大道纵横、高楼林立、通关便利。”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近年来,横琴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为澳门人到这里创业就业、生活居住提供了便利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72公里,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得益于“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2/3出入境旅客可自助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

在肉眼可见的交通硬联通之外,静水流深的“化学聚变”正在发生。

高水平建设三大合作平台。横琴、前海、南沙是粤港澳合作发展的三个重大平台。从2021年9月到2023年6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先后发布。广东充分发挥三大平台改革创新破冰作用,积极探索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动,引领大湾区建设提速推进。

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推进,3600多项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投资者最快3小时便可领取营业执照,商事登记率先实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澳门及内地投资者足不出境即可办理两地商事登记……按照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要求,横琴持续建立健全合作区新体制新机制。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体系,实行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其中,“一线”指合作区与澳门之间,进出的货物(过境合作区货物除外)继续实施备案管理,进一步简化申报程序和要素。“二线”指合作区和内地之间,进入内地的免(保)税货物,按照进口货物有关规定办理海关手续,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建设大桥、开通口岸,可以实现物理连接。而制度衔接、要素流动,则可以促进化学聚变。‘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等探索,特别能够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府横琴办主任聂新平说,身处“一国两制”交汇点,横琴的位置如同“咸淡水交界处”,可以发挥天然试验场作用,在民商事等领域率先试验国内外规则对接和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与横琴隔海相望的前海,已从昔日滩涂变为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2023年,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0项,累计达76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9项,累计达74项,改革创新试验田功能进一步提升。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曾湃说,前海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用累累硕果为“最美最好的图画”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国第一家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鉴香港廉政监督模式的廉政监督局、第一家粤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仅在法律规则衔接领域,前海就开创多个“第一”。

目前,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已集聚六大类172家法律服务机构,前海法院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适用香港法律审理案件,均居全国基层法院第一。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与横琴、前海形成有金融支持、以创新为主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黄金三角”。

南沙提出,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包含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三个区块的先行启动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表示,南沙将发挥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等创新机制作用,深化自贸区创新集成,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大湾区“买全球、卖全球”跨境贸易通道,携手港澳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推动港澳居民来粤投资创业、居住生活更加便利,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可以期待,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人一到大湾区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气息。

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政策落地实施,豁免提供相关证明,且可按规定使用港澳银行跨境按揭购房。

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实施。

社保方面,“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共30.62万人次。

在大湾区,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广东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过28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达4100余人。

2023年,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开园、港澳青年“创梦”空间由4.7万平方米扩展至13.9万平方米,“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全年提供岗位3530个,前海就业港澳青年人数同比增长206%。港人归属感、港企获得感、港机构参与感进一步加强。

“以前我对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为自己的项目奋斗,而如今多了一份使命感。希望我可以成为光和火苗,让更多的香港青年看到大湾区的发展机会。”“90后”香港青年郭玮强2017年到前海创业,如今已是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在郭玮强心中,粤港澳大湾区如同一支球队,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优势互补中去踢好这场世界级球赛”。

科技创新激发强劲动能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在大湾区先后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资源不断集聚。作为不断崛起的全球创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汇集全球智慧,用科学之光照亮创新之路,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当前,广东正致力于用好三地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风投创投机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开展从技术研发到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合作,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补齐“从0到1”基础研究短板。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等设施运营顺利,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加快建设……随着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由“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发展壮大的珠三角,如今已脱胎换骨,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重点区域为主阵地,成体系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中国散裂中子源用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彦武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高能非弹谱仪)成功出束、开始带束调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个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大科学装置,为包括湾区众多科研单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自2018年投入开放运行以来,用户群体已达4300多人,完成80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用户占比1/4。”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举例,香港大学黄明欣教授团队研发的“超级钢”,就是通过中国散裂中子源来分析其成分、结构,进而验证了相关研究结果。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2家国家实验室、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20家香港、澳门联合实验室,聚集了众多具备国际顶尖水平的国内外院士科学家以及港澳科研机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显著增强。

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作为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蝉联第二,超过美国硅谷所在的“圣何塞—旧金山”地区。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龚国平说,近年来,广东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积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根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2023年12月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强、排名全球第六,首次超越东京,成为亚洲新的创新中枢。

广东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两点”、广深港和广珠澳“两廊”的创新格局,协同港澳推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积厚成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专题报告预测,2030年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规模将达到千亿美元级、强度将比肩旧金山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预计将超过1000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粤港澳大湾区正迈向“共享创新”的新时期,未来有望成为最链接全球创新的国际湾区、最贴近市场需求的科研湾区、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最能促进产业转化的创新湾区和最多元产业生态的产业湾区。

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生态雨林”。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互联网、从行业巨头到中小企业……2023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大湾区。广东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正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更加自主可控,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不断涌现。

在格力模具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上,亮黄色机械手灵活自如地搬运、码垛、焊接……通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智能制造升级,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已从专业空调生产延伸至多元化的高端技术产业。

“企业原来很多机床的核心部件都是靠买。近几年,这些核心部件都被我们一个个攻关出来,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非常关键。”格力电器总裁助理胡余生说,公司的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不仅在空调相关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还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湾区创新,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生态雨林”。

位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的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成立起广东省CPS离散制造数字化创新中心,为离散制造业提供智能制造标准与技术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与产业协同。

“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加强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新的发展,更不可能‘办大事’。”该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说,企业通过在智能制造、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深度创新,实现了5年内营收额翻番。2023年,公司将继续扩大国际业务,在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服务点。

区域协调提升发展能级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质量推进,给广东发展带来了迭代升级、区域平衡发展的新机遇。既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也让追赶者发挥后发优势,多赢共建的格局正在形成。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硬支撑”。2023年2月23日,中铁五局承建的广汕铁路正线最后一组500米长轨在汕尾东冲特大桥铺设完成,该线正线铺轨实现贯通。

这条连通京广、京港高铁的沿海铁路通车后,广州到汕尾的通行时间将由目前的2小时,压缩到1小时以内,对于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增强珠三角地区对外辐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赣深高铁开通,“市市通高铁”令广东全域步入三小时经济生活圈;韶关丹霞机场、湛江吴川机场相继迎客,空中交通网络越织越密……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珠三角地区人才、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流动更加便捷。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飞鸣说,广东交通运输系统将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重点加快广湛、深江、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广佛西环等铁路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

17万座5G基站,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一大波新基建在全省加速布局,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弯道超车注入新动力。日益发达的交通网和新基建,为大湾区的辐射带动提供了硬支撑。

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均衡发展。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启动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和汕头、广州和湛江相继签署协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训交流频繁,持续传导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动力,不断加快推动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平衡。

自2021年两地签署深度协作框架协议之后,深圳、汕头企业交流日趋频繁。比亚迪、立讯精密、中海信、天安数码城等深圳企业落地汕头,深汕协同创新科技园加快建设,深圳市汕头商会科技园、深汕数字科创产业园等落地,汕头—前海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产业园试运营。

汕头市市长曾风保表示,将促进深汕深度协作,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供给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共建产业园区,探索“飞地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经济特区合作样板。

地处粤北山区、曾是老工业基地的韶关,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释放出新动能。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东莞韶关第三轮对口帮扶产业共建新签约项目639个,计划总投资3320.9亿元。

第三轮莞韶对口帮扶指挥部总指挥罗晓勤说,莞韶两地坚持“湾区所需、韶关所长、东莞所能”,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承接省内产业有序转移,推动韶关产业发展积厚成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近期,广东省政府已批准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等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介绍,联动发展区将率先复制推广一批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率先复制推广的62项改革创新事项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法治服务等四个领域。

优化产业布局,放大集群效应。随着基础设施更加均衡通达、产业项目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各地找准各自功能定位,以点带面支撑所在区域发展。近5年来,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在广东两翼密集落地,沿海重要产业集群和产业带正逐步形成。

珠海斗门富山工业城周围车流不息、人声鼎沸,园区重点企业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将于今夏整体竣工并启用。这一投资约20亿元的项目,将着力打造先进液流储能电池及系统的智能制造中心,全面达产后,预计年均降低碳排放达200万吨级,年产值不低于100亿元。

湛江东海岛布局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项目,千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敏表示,2023年巴斯夫将按计划推进湛江一体化项目的外资投入和项目建设,紧密对接广东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吸引外资的各项举措。

茂名滨海新区博贺湾畔,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利用项目丙烷脱氢装置塔机高耸,管廊蜿蜒,机器轰鸣。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铭祥说,“我们将利用烯烃产业重新洗牌的机会,以油气‘双龙头’在茂名打造全球最大烯烃基地,发展新材料和氢能,实现零碳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2023年,我们将以促进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建立珠三角对粤东粤西粤北各县(市)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等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

如今,珠三角各市正依托广深港、广珠澳两个廊道的传导效应,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改革动能;沿海经济带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形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链接大湾区绿色生态经济体系、产业协作体系逐步发力。

广东全省正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打造一批产业强县,通过做强县城龙头、做实乡镇节点、建设和美乡村抓好城乡建设,通过推进扩权强县和强县扩权改革、镇街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抓好改革赋能,全面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更好强县促镇带村,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站在新起点,粤港澳大湾区正奋楫而上,加速迈向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新征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