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2023-07-1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落地,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经济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亟需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瞄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团队的合作应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但在实践中,要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仍然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对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接地气”,实现产业化难度高;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考虑,更倾向于向科研单位直接购买小试技术成果,使得很多合作停留在表面,只能解决部分技术问题,不能切实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也无法形成长期、深入的合作孵化。

建设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少不了政府牵线搭桥。近年来,不少地方密集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不断深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批打磨得较为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相关产业提档升级。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打破传统合作模式的沟通屏障,引导各创新主体间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充分释放与高效流动,为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产学研融合培育土壤。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让企业当好“出题人”。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最懂客户的需求,对产品技术创新难点感触也最深。必须树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找准选题、联合破题、全力解题,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攻关。只有让市场成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才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当前,产学研合作进展如火如荼,各地资源共享、协同互补,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北京市积极布局建设高精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平台,着力补齐创新生态短板,不断贯通产学研用链条;深圳市光明城引入一批大科学装置平台,并面向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放,助力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解决核心技术问题;7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了58户央企,带动超过180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攻关合力……

让优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科技企业仍需增强产学研创新牵引力,提出技术创新问题和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契合市场创新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助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落地。相信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的带动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静原)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