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园区引领产业升级

2023-07-19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上海张江科学城:原始创新能力增强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是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在张江科学城加速集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持续增加,诞生了一项又一项业界瞩目的科技成果,一个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在上海已初步成形。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科学城持续完善宽松自由、尊重科学的科研制度环境和人才保障体系,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聚焦难点、痛点和堵点,帮助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目前,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覆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不仅在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上全国领先,还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在张江科学城拥有上海光源、蛋白质上海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大科学设施,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并将成为光子领域国际科研的关键链接枢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张江科学城时,上海光源装置已开放15条光束线,供科研人员以及产业研发使用。2023年,开放光束线已达27条。据了解,上海光源开放运行以来,开放共享率居全国首位,国内外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和蛋白质研究设施创造了众多科学新发现和重大产业创新成果。比如,上海光源通过转圈的方式把电子加速到30亿电子伏特,已经建成的“羲和号”达到了万万亿瓦的峰值功率。光源二期首批线站也已投入试运行,将进一步扩充用户接待能力。已通过项目总体验收的羲和激光装置将向用户开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计2025年投用。

作为羲和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表示,总书记的嘱托时刻激励着上海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我们将更好发挥大科学设施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支撑。”李儒新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李 景)

苏州工业园区:新技术培育新产业

日前,第五届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召开,点燃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盛夏。200多家参展企业、1000多款前沿展品、超100个项目新增对接,奏出一曲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交响乐。

早在10多年前,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苏州工业园区就面对未知、面向未来,聚焦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发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和坐标。2023年,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区的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苏州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CTO赖志国介绍,汉天下最新发布了Wi-Fi 7 FEM新品。“长期以来,该技术一直被国外几家公司垄断,我们在研发突围方面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每一步都要尝试探索、突破各个技术难关。”赖志国说。截至目前,汉天下已累计出货近3亿颗,是目前国内出货量最大的体声波滤波器芯片公司之一。

两年前,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一区两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的落户,再度为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科技创新矩阵,目前已经在核心技术攻关、公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创新生态营造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每天,这里除了18个课题组的研究员埋头实验室外,5个技术平台也十分忙碌,这些技术平台对周边企业开放,提供设备支持与研发服务,目前累计服务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

在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探索形成了“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只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的“十个一”特色(新兴)产业培育机制。

在这片刻着中新合作基因的开放创新苗圃里,生物医药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跨越,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纳米技术撬动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场景加速落地,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多彩。(经济日报记者 薛海燕)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科技发展动能提升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3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天津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榜上有名,成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首家国家级孵化器。

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龙表示,公司2019年从北京搬到天津后,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不断孵化、成长壮大。

4年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设立。其初衷是利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如今,在与北京中关村相距140公里的渤海湾畔,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

天津港保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保税区将充分发挥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制度优势,全方位助力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型企业自主创新升级,践行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念,为滨海新区发展积蓄科技创新力量。

不久前发布的《天津港保税区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型企业融资发展实施细则》中提出,在保税区注册的投资机构,以基金形式投资注册地在保税区的未上市相关企业的,按照实际到账投资额的1%给予投资机构奖励,每年每家投资机构最高奖励金额100万元。

“我们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实现园区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不少园区企业正在拥抱前沿科技,实现全新突破。”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北京中关村信息谷派驻成立的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毅说。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表示,通过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科技园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提升自主创新发展动能作为主责主业,确定了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为主的“3+1”产业体系。

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突破4300家,70%都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08家,年均增长121%;高新技术企业入库140家,年均增长126%;雏鹰企业入库120家,年均增长157%;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63.81亿元,年均增速156%;瞪羚企业入库3家,科技发展动能持续提升。(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 商 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