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挖齐鲁文化“富矿” 谱写“两创”新篇

2023-04-2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山东深挖齐鲁文化“富矿”谱写“两创”新篇 泰山花馍成为当地百姓走亲访友首选佳品。 陈阳 摄   济南4月21日电 (李明芮)“运河文化世代传承,塑造出独特的文化气质。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让运河焕发新的光彩,是运河畔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山东琴书”非遗传承人陈守英说,连日来,峄城区举办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民众的目光,山东琴书、运河渔鼓等技艺让民众充分感受到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区积极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持续在“非遗+手造+文创”上下功夫。深入推进石榴文化、老峄县文化、运河文化等方面研究阐发,推进该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绣娘”加紧绣制日渐走俏的刺绣产品。 陈阳 摄“绣娘”加紧绣制日渐走俏的刺绣产品。 陈阳 摄  峄城区是山东各地深挖齐鲁文化“富矿”,谱写“两创”新篇章的缩影。近年来,该省积极探索、守正创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栩栩如生的新泰面塑、以指代笔的陈氏指画、活灵活现的狗头帽、古法手艺刘氏膏药……4月21日,记者走进泰安市新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只见展馆结合了新泰文化底蕴与空间结构,综合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手段,将500余件套非遗藏品,100余项各级非遗项目实物,进行多方位展示。

绣球灯舞表演。 刘磊 摄绣球灯舞表演。 刘磊 摄  据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井梓童介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立,吸纳更多的非遗传承群体加入,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自主参与能力,搭建起连接观众与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新泰群体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随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绣的小兔卖得特别好,游客特别喜欢。”近段时间以来,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的“绣娘们”格外忙,她们聚集在石寨古村手工艺品厂,绘底样、走针线,加紧绣制日渐走俏的刺绣产品。

前王庄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老的刺绣工艺几乎与古村“同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希成告诉记者,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几近失传的窘境。

成武县第二实验小学演绎《三字经》 。 成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成武县第二实验小学演绎《三字经》 。 成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把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把古村的文化根基守住,王希成称,他用“以老带新”的方式组建起了一个刺绣团队,成立了石寨古村手工艺品厂,主要绣制传统的虎头帽、虎头鞋等特色产品,后来又将刺绣工艺和更多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让老手艺历久弥新,焕发生机,也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活态传承。

“咙咚、咙咚呛……”连日来,阵阵锣鼓声经常在德州市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响起,几名村民每人手持绣球灯开始了“单双剪子股”“鹞子翻身”等表演。

据齐河县文化馆副馆长张欣欣介绍,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民众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的,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活动。

成武县郜城第五实验小学演绎《新学堂歌》。 成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成武县郜城第五实验小学演绎《新学堂歌》。 成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近年来,齐河县以民俗文化为媒,加快整合黄河号子、打夯小调、绣球灯舞等30余种地域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民俗文化资源,全方面讲好齐河版“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化焕发生机。

菏泽市成武县则把“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作为推动全县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展经典诵读、非遗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进乡村复兴少年宫等丰富多样的系列文化活动。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诗词学会顾问耿建华在观看一场成武县举办的诗词传唱文艺晚会后表示,以唱诵的形式把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是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有益探索。“在学生们中间开展这种活动,不仅有益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文化自信。”

成武县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以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让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习惯养成、人文素质培养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营造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完)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