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通用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2023-04-2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要求。加强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弥补就业短板,让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增强其参与社会市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本文以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地区的280名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家庭、学校、社会交际场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进行调查,探究进一步提升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途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关系到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个人发展空间的全面拓展,关系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线的基础夯实。”新时代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更好地增进了解、增强认同、促进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一带一路”圈定的18个省份中,新疆被定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窗口作用。充分发挥优势,离不开人才。这给新疆,尤其是占全区人口44.5%的南疆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南疆1033.91万人口,农村人口770.18万,占比高达74.49%,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重要的生源地之一,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种语言所代表的经济价值及其背后一系列隐形的社会价值才是决定人们兴趣与取向的关键因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作为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技能,有利于提高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文化素质,帮助其拓展个人发展空间,快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竞争。

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课题组对X大学280名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生源地均为南疆农村,调查时间为期6个月。

为了深入了解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课题组成员前往距离喀什40公里某县X乡、Y镇实地对24位被调查对象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并对6个村庄的社会交际语言环境及被调查对象在社会交际场合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访谈和观察,这24位被调查对象家中有学龄前儿童或小学、初中、高中、大中专院校的学生。X乡、Y镇的常住居民均为维吾尔族。

经过对调查问卷、访谈报告和观察记录情况进行认真分类梳理,笔者将被调查对象在不同场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分为4种语言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本民族语、少量的国家通用语言加本民族语、少量的本民族语加国家通用语言。

被调查对象在家庭场合的语言模式。被调查对象和家庭成员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排列顺序为:幼儿园群体>小学生群体、初中生群体、高中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成年未婚群体>爸爸>妈妈。被调查对象中有50位被调查对象的弟弟或者妹妹在幼儿园上学,其中有78%的调查对象无论在家或者打电话和幼儿园群体交流时基本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遇到不会表达的或者比较难的词语会用本民族语;被调查对象和小学、初中、高中、大中专院校群体在家交流时,以少量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语为主;在和大中专院校群体电话交流时,如果语音交流,以本民族语为主,文字交流时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在和成年未婚群体、父母在家交流时都使用本民族语。

有17%的被调查对象使用本民族语和少量的国家通用语言与父亲交流,其中17%被调查对象里有4%被调查对象的父亲是做生意的,自然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有13%的调查对象表明之所以能跟父亲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是因为父亲参加了农牧民的夜校培训班,学会了生活中常用国家通用语言。

被调查对象在学校场合的语言模式。被调查对象在学校场所与其他民族群体交流时,绝大部分都会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学校场所和本民族群体交流时,有21名学生会用国家通用语言加少量的本民族语、170名学生会用少量的国家通用语言加本民族语、89名学生用本民族语言。课题组还观察到被调查对象和非本民族人员交流时,遇到个别不会的词或者个人情绪兴奋、激动的时候,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使用本民族语表达某一个词或一句话;两个国家通用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高且是同一民族的大学生在交流时,会用本民族语和国家通用语言相互交替进行对话等。

被调查对象在农村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模式。有245名被调查对象在农村社会交际场合遇到其他民族群体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这些其他民族群体主要是“访惠聚”汉族驻村工作队成员或汉族村干部;在社会交际场合碰到本民族村民或村干部,有273名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农村的社会交际场合碰见本民族同学或朋友时几乎全部用本民族语,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名学生遇到本民族同学或朋友时使用少量国家通用语言加本民族语。

基于使用情况的分析

家庭交际场合语言使用情况分析。新时代,国家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下积极有效地实施了各种惠民政策,“农民享受由语言扶贫带来的红利”。家庭交际场合中,83%被调查对象的父亲虽然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孩子交流,但是他们关心儿女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父亲的态度很明确,要求孩子必须好好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被调查对象在家庭交际场合与幼儿园的群体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占比最高;其次是与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群体用本民族语和少量的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在南疆农村,国家通用语言运用情况出现“倒挂”现象。农村学龄前群体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已初见成效,家庭交际场合中使用的语言模式也体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意识观念,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封闭的家庭场合的语言环境已经在逐渐打开,幼儿园上学群体、学校受教育群体正在为改变家庭语言环境,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学校交际场合语言使用情况分析。在学校交际场合,部分学生受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限制,无法用国家通用语言与水平高的其他民族或本民族大学生进行交流,因此,要更快提高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势在必行,只有这样,各民族大学生们才能自如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大学生更好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农村社会交际场合语言使用情况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的经济发展被注入了新活力,农村学生及家长对国家高度认同,渴望融入主流社会,但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较低,无法做到用国家通用语言无障碍交流。在农村社会交际场合,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频率是最低的,南疆农村封闭的语言环境虽然已经被打开,但依然是现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范围、普及程度的薄弱地区。南疆农村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被调查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课题组针对访谈报告进行整理,发现有96%的学生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58%的学生为加强民族团结作贡献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结果反映出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高度认同,说明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逐渐根植于新时代少数民族青年的心灵深处,青年学生肩负着责任而努力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内驱力表现在学习行为上,学生会通过查词典、主动和汉族同学交流、背诵课文、看电视电影等行为自主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但是,还存在学习缺少计划性、系统性等问题。

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政府工作部门和家庭共同努力。政府相关工作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就笔者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在南疆农村社会交际场合的语言环境,不能发挥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作用,依然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点地区,需要持续语言扶贫。

因此,党和国家机关,需继续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力量,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措施,根据农牧民不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同文化程度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进一步利用网络和官方媒体,搭建适合南疆农村少数民族成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满足农牧民农业生产、生活的需求;鼓励农牧民在家庭、农村社会交际场合环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带领家人进行语言实践,评比出国家通用语言实践优秀家庭,给予奖励,让学校、家庭、社会交际场合语言环境有效衔接等。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输入、学生输出、农牧民接收,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共同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过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一户新时代农牧民家庭成员的心灵深处。

建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交融的学校环境。各项调查研究表明,学校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践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无缝对接。在不断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将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驱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学生心中。X大学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条件,实施“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汉合宿”“民汉混班”等举措。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食堂、超市高频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行为,反映出其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其他民族人员交流,学校需进一步细化各部门职责,压实责任,明确分工,齐抓共管、保证效果。

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的阵地作用。语文课堂在致力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蕴藏的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学习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并应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比如,通过学习课文《代沟》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多一份真诚,多一份信任,世界会更好,引导大家携手共建公正、互信、友爱的和谐社会;通过学习《故乡》,唤起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希望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身边的百姓如期望的那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在讲授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学生熟悉的英雄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课文《失业以后》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美德时,可以穿插“拉齐尼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让大家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自觉传承和发扬这种优良品质。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建议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民族学生去当地产业园、公司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亲身体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亲身感受到党领导下的家乡人民为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奋起直追的奋斗姿态,亲眼看到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使大家从内心深处,建立起不断提高自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增强就业第一技能,更好地学习现代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为将来成为家乡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打牢基础。

(作者徐雪琴,系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副教授)(《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作者:徐雪琴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