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市场(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2023-04-24 富美财经 浏览量:

2023年是楼市加速调整,风险加快出清的一年,这一年,普通人从“有钱就买房”,变成了“谈房色变”,2023年,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呢?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是如何给房地产定调的呢?暖风频吹,房地产行业的调整结束了吗?想买房的人买哪种类型的房子最安全呢?关于明天的房地产问题,今天我们一条视频说个透。

在过去的三年当中,很多人的经济是有困难的,很多老百姓,哪怕是有购房需求的,也拿不出多少钱来买房子了,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大调整,现在楼市还在调整的过程中,但市场也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行业的定调发生改变,加上各种政策的呵护,明年的房地产市场,将有三只手在托着底,很可能让楼市再次酝酿一波行情。先来看一下,给房地产市场托底的到底是哪三只手。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第一只手毫无疑问,是国家对于地产的定调已经发生了变化,12月15号到16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房地产当然是会议绕不开的话题。会议指出,明年国家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经济发展的压力仍然比较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这说明投资类、投机类的购房需求仍然不受欢迎,但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房地产行业管理的具体政策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支持的论调更加浓厚了,会议还指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做好保交楼工作,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展融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再次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型的住房需求。

12月15日,国家高层相关人员的对外表态,也传递出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态度,原话是这么说的“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针对当前房地产行业的情况,正在考虑出台相关的政策”。实际上在中央定调发生了转向之前,对于房地产的具体支持政策,早就已经排着队进入市场了。从进一步放松老百姓的住房贷款,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三支箭”,都表明,当前的地产市场已经有了托底的手。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这一段时间,在广东佛山、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的很多朋友,应该已经关注到了,用于刺激购房需求的松绑政策,已经进入了这些热点城市,就等着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期结束,掀起一波救市的行情。

以武汉市为例,今年12月8日,武汉市宣布在武汉房交会期间,将限购范围进一步缩小至主城区二环以内,并且,非武汉户籍居民如果想要买房子社保不符合要求,也可先申请购房资格,再补齐6个月个税和社保。南京市的政策宽松的力度更大,目前已经明确:在建邺区、秦淮区、玄武区和鼓楼区,在限购区内有2套及以下房产的家庭,可以在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南部新城、红山新城、幕府创新城四地范围内增购1套房产。而这已经是南京今年第三次放松限购政策了。

例子太多了,举不过来,各地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包括取消限购、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等等,有些地区甚至还出台了购房补贴的政策,这些政策一动,哪怕只对百分之一的人有效,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只要有人想要吃一波政策红利,就会有人买房,房地产市场就能企稳。当然,光有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买房子得有钱,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年房地产行业的回暖也有不错的条件,国家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很可能比今年还要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是给房地产市场托底的第二只手。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货币政策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财政政策解决的是“钱要怎么花”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简单来说,钱还会接着印,随着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价格也会变得更加便宜,也就是降息还会继续,不光光是你的房贷利率会下降,你在银行买理财、做存款,利率也会下降。

高层说了,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明年还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确定的是:一方面,咱们老百姓买房的成本还要继续下降,现在有不少城市,比如济南等,首套房的商贷利率已经降到了年化4%以内,上一次出现这么低的利率,还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并且,经过今年整体市场的大回调,很多城市的房价也已经跌出了性价比。哪有完全不能买的房子,关键是看你用什么价格去买,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房子,人人都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房价跌了之后,当然会有人想要买。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另一方面,大家会发现,现金拿在手上,确实找不到太好的投资渠道,存款是绝对跑不赢通胀的,理财更是考验专业性,一不小心就亏了,可买房子没有那么复杂,于是很多人考虑再三,还是会把钱拿出来买不动产。说完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同样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和贴息等工具,虽然说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显而易见,政府财政在保交楼,重点房企债务风险化解等方面,都是重要的参与力量。

第三只给房地产行业托底的手,要来说一说明年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扩大内需和消费。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家已经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3-2035年)》,这个文件也很重要,按照国家的部署,购房消费是扩大内需和消费的重要方面。关于这个文件我在12月16号做过专项解读,截至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一百多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去我主页看看之前这条视频。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们国家14亿人,衣食住行都要花钱,都是消费,有句话说得好,人活着连呼吸都是有成本的。但你想啊,既然明年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了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你哪怕生活的极尽奢侈,每天开豪车,吃山珍海味,穿名牌,这些费用在一套房子面前,都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什么消费最能拉动内需?毫无疑问是大额消费,最典型的就是房子和汽车。既然明年国家要大力支持内需,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政策就绝对不会少。刚需和刚改们,一定要抓住机会。说到这里,肯定有人又想骂我了,买房消费,哪有钱啊?毕竟在过去的三年当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不少企业降薪都是客气的,很多人直接被优化了,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你就别再忽悠我们买房了。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请帮我在弹幕上扣一波666,我看看有多少人是有这种想法的。

我告诉你,首先,我不是劝你买房,如果你吃饭都成问题了,你千万不要买,我只是把明年的经济形势,以及房地产的走势客观的分析给你听,至于买不买还是要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去选择,你没有钱不代表所有人都没钱。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网上有个说法非常值得思考,说“中国老百姓是没钱吗?不是,只是不想花钱”。在2023年这么不容易的情况下,国内居民储蓄却在快速增加,一年内,储蓄规模增加2.25万亿,居民储蓄总规模超过了100万亿的大关,钱不是在房子里,就是在股市里和银行里,这说明什么,老百姓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想消费,特别是在疫情出现之后,总觉得少了一点安全感,现金留在身边最靠谱了,既能吃利息,还能应对个不时之需。等到大家的生活逐步恢复了正常之后,心态就能更加积极一些,国家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消费,当然也会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消费信心和预期也会逐步改善,这么一来,买房子的人也会增加。

另外一方面,防疫政策已经出现了大调整,未来政策不可控的风险大大降低,现在街上没人,是因为国内第一波疫情感染的高峰还没有过去,这有个过程,参考海外比我们先一步开放的国家经验,在第一波疫情冲击结束之后,经济将逐步企稳,需求也会逐渐回暖,消费信心能够持续改善,大家的收入也能更加稳定一些。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定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消费的政策方向,组成了给房地产市场托底的三只手,因此,说房地产市场将逐步企稳,在一些供不应求的核心地区甚至还能出现一波小行情,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想要买房的人又该怎么选呢?哪些房子的安全性相对会比较高?这里保德全也给大家提三点建议:

第一, 刚需人群买房要把地段放在第一位。吃人口红利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土地不稀缺,但是好的地段很稀缺,以后的房地产市场,大部分的房子都很难涨价,只有核心地段的房子才能保值增值。

第二,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很重要。以前很多人都有个错误的观念,觉得物业费越低越好。我告诉你,以后不缺房子,但是缺好房子,特别是那些居住体验好的房子,居住体验这件事情,除了看开发商,看房子本身质量之外,就要靠物业公司。而这两者往往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开发商越好,物业管理的往往就越好,居住体验才越好,小区的人气才有保障,流动性才能更强,将来即便你要置换,也更容易一些。

暖风频吹,救市政策密集,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会怎么走?

最后,家庭能力范围内,尽量要买大户型。国家已经说了,要支持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根据国内数据统计,今年国内改善购房需求已经占到了全部购房需求的49%,而海外国家更高,约为55%,改善客户的数量以后必然是要超过刚需客户的,改善的人可不会买小户型,因此,未来大户型的市场需求会更好,不仅如此,买卖房子都是有成本的,能一步到位就别犹豫,尽量买大户型,保值能力更强。

今天这个视频,从当前的政策出发,讨论了明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最近大家过得都挺不容易的,很多人不是阳了,就是在阳的路上,但做人还是要朝前看。防疫政策出现大调整之后,明年国家的重点将回到经济建设上,又到了大干经济的时候了,而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也会逐渐企稳,明年是经济恢复年,也是房地产行业的恢复年,政策底已经出现了,市场底也将马上出现,想要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最新动态的,记得关注保德全,我将持续为你带来一手的政策解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