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执政时间(1958年,赫鲁晓夫如果听从中国给他的忠告,他会被赶下台吗?)
2023-04-24 富美财经 浏览量:次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抛出了“秘密报告”,立即震惊了世界,也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摸不到思路。当时还发生了波匈事件。赫鲁晓夫对前任的做法,最初我国并没有对赫鲁晓夫说什么,毕竟那是苏联自己的事。但后来赫鲁晓夫认为所有社会主义国都应像苏联那样改革,甚至对我国的政策提出我国政策说三道四。
1958年10月,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时,我国曾向他提出过忠告,建议赫鲁晓夫不要否认斯大林。1961年,我国再次建议苏联要对斯大林“三七看”,如果否定斯大林就会给西方的机会,赫鲁晓夫没有听这些建议,不到三年变被勃列日涅夫等人赶下台。那么如果赫鲁晓夫听从我国建议,能否保住自己呢?
“揭了盖子捅了娄子”
赫鲁晓夫是一个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的人,看上去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其实赫鲁晓夫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还未登上权力巅峰时,他给人印象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但当赫鲁晓夫上台后,却表现出“睚眦必报”的态势,把对前任怨气发泄出来,用老人家一句话“揭了盖子捅了娄子”。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反对前任,他认为只要揭露斯大林,就能使苏联从以前的状态解放出来。他以为揭露了斯大林就完成了任务,但整个苏联社会的体制、模式、政经、社会精神都是斯大林构建的,需要重新去构建,赫鲁晓夫没有那么做。
从赫鲁晓夫本身来看,有学者认为,他的学识与才能没有斯大林高。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时代培养干部,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对斯大林问题只看到表面。阿尔巴托夫曾评价赫鲁晓夫:“他是斯大林主义的产物,让他来反对以前事,他根本做不到。”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用自己刀削自己把”很难。
苏联学者梅德韦杰夫也对赫鲁晓夫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门生,是斯大林时代产物,正是那个时代使他在政治上的灵巧熟练,也为他留下一部具有残酷无情、审慎从事以及那种可以置某些明显真理不顾的遗产。”正是那种时代造就了赫鲁晓夫,使他“非同寻常的、带有悲剧性的双重意识的矛盾人物。他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关于揭露斯大林的报告,这是在政治上走出的出色的一步,它在很多方面决定了斯大林去世后的过渡时期事态发展方向。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但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梅德维杰夫认为赫鲁晓夫“给了社会一点儿自由,但他之后又拧紧了‘龙头’。”赫鲁晓夫之后在他的回忆录也提到:“苏联决定开始解冻时期,并自觉地走下去的时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但赫鲁晓夫却不知道,他的在苏共二十大抛出的“秘密报告”,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作用。
梅德维杰夫认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既想改又怕出事,而且东撞一下,西碰一下,在内外政策上不连贯,甚至自己先动摇。这种矛盾人物的局限性与赫鲁晓夫的性格有关,当然也是他一味争权的结果。
“换汤不换药”
正是赫鲁晓夫的矛盾心理,使他在上台时对苏联的执政,一方面喊民主,一方面他自己还在老时代。改革没有错,但赫鲁晓夫没有那种改的能力。他知道世界在变,但他根本不可能推进苏联大步前进。
比如赫鲁晓夫在经济上提出过改革,也有一定进展。但1961年的《苏共纲领》,依然还是计划经济。赫鲁晓夫甚至着急消灭手工业合作社,要把苏联建成一个单一全民所有制,那时苏联扩大集体农庄,有的甚至把30个农村以及更多的农村合并一个集体农庄,但如何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
赫鲁晓夫在反对前任的过程,也曾想推动苏联政治民主,他提出反对个人集权、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行为,加强法制,甚至提出干部任期制等改革措施,在1958年前,的确有所进展,但到赫鲁晓夫执政后期,有的改革就“夭折”了,根本没推行下去,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带头破坏,他甚至也搞人个迷信,干部制度没有建立一套科学选拔体系。学者称,赫鲁晓夫挑选的干部,是按照“忠实于人,听话的原则”。
赫鲁晓夫这要做,也不能全怪他,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根本没有解决要害部位。就如阿尔巴托夫所说:“他(赫鲁晓夫)是有意识地不想放弃从斯大林时代继承的政治制度,因他作为党的头头,如果那样做,就会会直接威胁到他自身利益。而他又想不出好的措施。因此,赫鲁晓夫不想来一次深刻变革,他就把掌权作为目标,他实际上不想放弃苏联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保护个人权力的,而且他领导苏联要简单方便多了。他不让个人迷信,实际他也喜欢被人赞扬。”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打法,让反对赫鲁晓夫的人越来越多。
“没金钢钻揽瓷器活”
前文我们说了,赫鲁晓夫能力与理论水平都一般,但作为元首只要用对人就行了,不过赫鲁晓夫却要按照自己思路对经济进行改革,必然要遭到失败。
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思路,他最初想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给企业的权力,他却于1957年,在工业和建筑业改革放在管理组织形势上,把经济管理由苏共转到地方,这样思路不是思路,也不是改革,实际就是把一种管理手段转到另一个管理手段。
赫鲁晓夫太着急了,他在经济改革中既没有进行试点论证,就匆忙改革。难怪一些苏联学者称:“工业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应该在一个地区经过多年试点再推广。苏联报纸对于这种改革的分析,不能当作尝试”。
工作改革的结果是什么呢?苏共控制的产什下降,而且使国家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统一管理。本来苏联就是一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一些地方就兴起了“本位主义”、“分散主义”,经济工作的抓的人多,统的人少。赫鲁晓夫打破了以前的管理机制,却没有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机制。
赫鲁晓夫后来也喜欢发号施令,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经济改革,甚至用行政指令推动经济改革。因为赫鲁晓夫本身也不是经济专家,而他也不会听从手下那些经济专家的意见,他当然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就搞乱了苏联经济改革。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刚才我们说了,赫鲁晓夫是一个急性子。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赫鲁晓夫一面给人一种“改革”面孔,但却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比如人事工作,他不会充分考察,就大量进行变动。
比如领导干部终身制,涉及苏联各级领导机关,按照赫鲁晓夫的任期制,每次选举时,苏共成员要更换四分之一。1962年,苏维埃代表在选举中换了70%。他把领导干部的利益也取消,比如局级干部不能配司机,也没有了专车。工业改革时,大量领导干部被调动,他甚至在农业改革时,赫鲁晓夫把农业部及其他农业机构、学校等搬离莫斯科,迁到农村去。这些措施就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赫鲁晓夫“政敌”越来越多。
对于赫鲁晓夫的性格,苏联有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曾记载:“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他性格的牺牲者。他急性子、过于匆忙,还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布尔拉茨基还记载了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1956年访问英国时,当时在苏联使馆招待会上,丘吉尔曾对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听说您现在进行大规模改革,这是好事。我只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如果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相当困难,有可能还会坠入沟中。”连西方国家都看出问题,也劝过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怎么会听呢?不过现在看来,丘吉尔预言很正确,赫鲁晓夫最后真就掉到沟里了。
结语:
赫鲁晓夫在执政后期,很多政策已经在空转,甚至都取得好的效果,虽然他反对斯大林,但赫鲁晓夫又找不到另外一个施政方式,致使赫鲁晓夫的威望越来越低,到最后居然没人支持他。
布尔拉茨基曾说:“1964年没有一个人上街维护赫鲁晓夫”。这是说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取得“宫廷政变”胜利后,赫鲁晓夫的境遇。这与他最初反对前任赢得支持形成了反差。一些人最初支持他,既有目的性,也对他有希望,后来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即使赫鲁晓夫听从我国的忠告,他也不可能挽回了,因为“揭开盖子捅了娄子”是不可逆转的错误,不得不说赫鲁晓夫是个悲剧式人物。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举报/反馈
-
-
优秀!祝贺空军首批“双学籍”女飞
近日由空军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首批“双学籍”女飞行学员顺利完...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优秀!祝贺空军首批“双学籍”女飞
-
-
负面情绪正持续发酵 多国计划加强对ChatGPT监管
图为2023年11月7日,在第五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的人工智能专区,体验者借...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负面情绪正持续发酵 多国计划加强对ChatGPT监管
-
-
强降雨引发洪水 江西安远紧急避险200余户村民
4月5日凌晨,江西赣州安远县遭遇突发恶劣的强降水、雷雨天气,引发洪水,...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强降雨引发洪水 江西安远紧急避险200余户村民
-
-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加坡巡展开幕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加坡巡展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桂品出海”开幕...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加坡巡展开幕
-
-
江苏发布海域海浪Ⅳ级蓝色警报
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根据《江苏省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发布江苏海域...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江苏发布海域海浪Ⅳ级蓝色警报
-
-
印度一百年老树因暴雨倒塌 已致7死30伤
据《印度论坛报》4月10日报道,受到暴雨影响,当地时间4月9日晚,印度马哈...
- 国内财经 2024-05-09
-
印度一百年老树因暴雨倒塌 已致7死30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