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理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2023-04-25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是经济增长理论创建和发展的开拓者之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包含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探索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分析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其次,协同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的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分工协作理论角度出发,分工协作有利于促进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分工的细化,使大量文化企业集聚在成渝地区,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带动效应,区域空间开发理论说明了如何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再带点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产业协同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作详细介绍,为后续分析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一)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马克思文化生产力思想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炼马克思文化生产力思想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成渝地区各城市比较优势不同,根据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成渝地区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各城市或区域内企业之间按照自身优势承担一定分工,在整体经济中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良好分工协作,共同为双城经济圈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1)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思想

马克思在此将文化因素看作生产现象,内含了文化生产力。马克思文化思想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其中文化生产力是人达成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产物,由于地理、民族、社会形态以及宗教等差异,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全球一体化,从而各种文化也开始走向了世界化。而在诸多文化中,基于科学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论原则的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它的样态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其影响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协调一致作用体现出来。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是文化的唯一主体: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劳动创造物;劳动实践是构成文化本质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愉悦了身心,并且还可以享受文化或其它事情,这使人的各方面需要都得到了全面的满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现实,提出了“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论断。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属于生产劳动方式,所以文化生产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产劳动。由于时代局限性,马克思的精神生产活动实质上指的是人的主观活动,而文化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的升华,它的提出扩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而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依赖于文化生产力的提高,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拉动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增加。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具有辩证关系,文化生产是为满足人们逐渐旺盛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决定了文化消费对象,同时文化消费也会影响文化生产。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生产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其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文化本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凝练马克思文化生产力理论,将为双城经济圈推动文化产业协同提供指引。

(2)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马克思强调分工的重要性。马克思从生产力或生产效率的角度去分析分工的意义,与其他经济学家相比,他不仅研究分工对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影响,而且将劳动分工看成为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分工理论把分工水平当作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标志,明确提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分析的是具体的分工,而不是抽象的分工。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社会分工与工厂内部分工的不同在于,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前提下产生的。而工场内部分工是针对交换物品的生产过程而展开的劳动分工,是在统一资本的指挥下进行的,并且要求局部劳动必须在资本的统一指挥下,目的是为了生产同一产品。马克思协作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将协作细分为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他指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很多人为了完成共同工作而合作,但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仍可以表示为劳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部分。通过合作,每个人都可以更快地完成既定任务,所以协作可以减少劳动过程中工作时间。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产业链的企业之间相互分工与协作,有利于衍生出相关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与机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随着社会分工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演进,出现了企业之间联合与协作、产业地域之间分工、产业区域集聚等不同方式的协作。沿着此逻辑思路,接下来介绍产业协同理论与产业集聚理论。

(二)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主要包括产业协同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在各城市已有集聚效应基础上,形成深度分工协作效应,从而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增长。成渝地区各城市间尽管存在着较强的竞争,但同时也需协同合作以获取最大的分工协作效应,所以在研究双城经济圈时,需了解并运用产业协同理论。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成渝地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给分工、制度、创新和资本带来的协同效应在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成渝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借助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产生外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1)产业协同理论协同理论

产业协同理论是协同理论在产业经济学的扩展应用。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设哈肯认为在一个开放的完整系统内,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系统即可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系统内的各子系统呈现无序的状况,则说明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不紧密;

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

如果系统内各子系统呈现的是层次分明的状况,则说明协同效应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得到了发挥。在协同理论当中,集体行为起着重要性的作用,区域内各部分主体在强调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又存在着相互合作关系。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使集体行为从无序到有序,并不断趋于协同发展的循环之中。

它不是区域内单个主体之间的事情,而是一种集体行为,是系统内所有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系统内各子系统通过协调一致的、非破坏性的集体行为,发挥各子系统的协同效应。

(2)产业协同的内涵

产业协同指的是,在一个开放经济下,各个产业或者产业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发展过程中寻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产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产业协同是产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融合。

产业协同不仅需要系统内所有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在多元系统的融合发展中寻求突破,各子系统之间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从而使整个区域达到协同的效应产业协同系统由同一产业内不同子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以及外部环境系统组合而成,这四个维度的产业协同不断推动着产业系统协同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