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杠(辈分的故事:时隔35年,又一次被本家“曾孙”当街敲了竹杠)

2023-04-25 富美财经 浏览量:

这次回家,在街里买早餐的时候,遇到了南石家的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本家晚辈。

他关注了我的头条文章,知道我最近回家奔丧,虽然35年没见,但凭着轮廓,竟然当街认出了我,热情地喊我“小老太”。

没办法,帮这个“曾孙”付了一大包早餐钱,没想到时隔35年,又一次被他敲了竹杠。

按照辈分,“业”字辈的他,是应该喊我一声老太(比他爷爷还高一辈)。

这个同学当年在八小上学时,就带着一帮“业”字辈的同学,在学校里起哄,喊我“小老太”,这一喊,还真把正调皮捣蛋的我喊老实了。

因为尊称之下,再闹腾、没有个“长辈”样子,也不合适。

我尴尬应下的同时,这个曾孙辈同学趁机向我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让我帮他扫地、给他带劳动工具、借他文具用、给他买包子吃.......,我作为“长辈”自然也不好拒绝。

在办公室我们被班主任训话时,他称呼我,是一口一个“俺小老......俺小老太.....”,班主任气地拍桌子,“叫名字!”

这个同学,长大后,也是挺善于利用晚辈的身份为自己找好处的,比如蹭个长辈饭、舌头一卷请长辈帮个忙.......

想想乡间的辈分挺有意思,长房出晚辈、晚房出长辈,越是辈份越小,说明宗族地位越高,因为辈分小的一般都是长房长子长孙一系,他们家产继承多,结婚早,传辈快。

我们这一支八义集的石姓,起源于明朝洪武十三年,从山东奉符(泰安)徂徕堂迁邳的"龙,凤,虎″三祖,我们族谱上供奉为迁邳一世。

1381年,迁邳一世祖在古邳一带做生意、繁衍生息;

1668年,郯芦8.5级大地震,河南段黄河决口,黄河水一泻而下,淹没了古邳;

清康熙把古邳城廓迁建洪福山下邳城,因为邳城北依洪福山,东依小涑城河,虽无城廓,但商贾云集,是苏北、鲁南做生意的集散地;

我们的大家族原来聚居在邳城北关洪福山附近,后来不断繁衍生息,历经20余世,子孙愈万,并不断迁移外延、开枝散叶,后来遍及睢宁、下邳、邳城、八义集等地。

我们八义集的这一支,是清朝康熙年间自邳城搬过来的,先是在八义集老街南边五里外的一座小山附近,石氏聚居成村,被人俗称南石家。

这次回来,听街北头的叔叔们说,我们自高祖起,清朝光绪年间带着三房儿子,离开了生活困难的南石家,搬到了曹八集的老街上,一房住在吊桥北头、一房住在吊桥南头,一房住在北门。

一开始搬过来时,立足未稳,要为谋生填饱肚子和财产积累而挣扎,一代代结婚生子就晚了,五六代下来,就比南石家的辈分长了许多。

历经曾祖、祖父、父辈到我们这一代,我们取名都是按照族谱“宏宗秉汉昌,九德启荣祥,基业传修远,相化步朝堂”的辈分进行传承的。

早年间,我们八义集的石姓和邳城、南石家那边的本家,还是有红白喜事的联系的,进入了90年代,因为本家老人陆续去世,联系就慢慢的断掉了。但族谱是一脉相承、条缕清晰的。

1985年前后,我小学时,就记得家族续家谱的事情,父亲回来跟我说过,男丁入家谱,一人30块,父亲还是很重视这个事情的,因为他是八义集的长房长孙。

基本上,邳州、睢宁范围的石姓,都是一个老祖宗,都能接续得上。

父亲曾经豪气地举个例子,说,今后你没钱吃饭了,你去邳城老家,当街大叫一声,报出你的辈分,说你饿了,想吃饭。自然会有本家招待你。因为“没有百年的亲戚,只有千年的本家。”血脉亲情的传承,是一代一代有迹可循的。

有一次我在同学家,他媳妇听说我姓石,打听我辈分,结果按照辈份,得喊我爷爷。
知道辈分后,我再喊他嫂子,她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再见我面,就一口一个“大老,大老”地叫我。

我同学听得,这个开心;我被他媳妇叫得都不敢登门了。

辈分这个东西,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