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我也谈谈生产队时的真实现状)

2023-04-25 富美财经 浏览量:

生产队时期已经过去了四十年了。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的人已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那个时代是生疏的。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更陌生,一提"集体"两个字,认为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是美好的。其真实情况完全不是想象的那么回事。

一、"上工"不是"上班"

用"上班"两个字用于那时社员的出工是对这两个字的污亵。工人有班上是美好的,有了工资,生活和未来有了保障。农民出工是记工分,而工分值是由各生产小队自己结算的。也就是说如果平均一个社员一年挣2000工分的话,一百个社员就是二十万工分,而本生产小队一年只有五千元的经济效益,那一个分值就是二分五厘,这还是包括分粮食。

有人说一个生产小队不可能年收入仅仅五千元吧。其实能达到这个数就不错了。五千元是多少,那时可买近三万斤小麦,不少了吧。

二、基本是搞平均主义

那时也讲按劳分配,但得保证社员有饭吃。六十年代吃不饱,七十年代"瓜菜代"凑合吃饱。如果你要按工分分粮,挣工分少的必然挨饿,这是不允许的。所谓"按劳分配"必须在保证大多数人有粮吃的前提下。我不知别处,反正我们这里在生产队时期一直没解决吃饭问题。按劳分配也一直实行,那就是年终结算看小队有多少结余,将结余的钱按工分多少分下去。但是,有多少节余呢?

三、"磨洋工"的大有人在

你若认为生产队时期社员的集体观念强那就错了。那时的所谓"集体主义"不过是啥东西都是集体的。土地、牲畜、劳动工具、产品都不是私人所有。

那时真正的懒汉确实不多,但"磨洋工"的大有人在。比如说割麦子,有一两个人割得很快,后边的不赶趟。后边的就悄悄抱怨:烧包啥,腰酸腿疼的,连直腰的功夫都没有。割得快的就会慢下来,保持统一速度。先割到头的也不会别起一垄继续割,而是坐在地头休息等着。

我们这里丘陵地多,小麦大多交"公粮了",是以地瓜干为主食。一般种完麦子刨地瓜。那时人多不缺劳力,但一般种完麦子就快到霜降了。紧接着刨地瓜,刨着刨着就上冻了,所以我们经常吃的是冻地瓜干。从种、收速度上你就会明白那时的劳动效率多么低。这难道不是"磨洋工"的结果。

四、生产小队长没多大权力

生产小队长是社员选的,没多大权力。没有补助,和社员一样记工分,说下台就下台。那时挨揍的小队长也不少,都是因为管人、记工分等闹的矛盾。揍了就是揍了,打了就是打了。怎样处理就看谁的家族势力强,不像现在被打伤了住院,动法律赔医疗费、误工费什么的。所以,一般小队长也怕得罪人,对懒汉、"磨洋工"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五、那时出外讨饭的常见

因为家无余粮,遇到歉收年,就有出外讨饭的。平常年份,特别是农闲时节也有不少讨饭的。因为粮食少,碰到不会精打细算的人家粮食肯定不够吃。我记得我们小队有两家"讨饭户",每年都出外讨饭。两家情况相似,都是男的好喝,女的好吃。比如其中一户,五个女儿一个儿子都不成年。麦季后一人分四五十斤麦子,就天天馒头,不到俩月就吃光了,然后出门讨饭。秋天分了瓜干,男的好喝酒,得用瓜干换酒;女的好吃,就用瓜干换豆腐。不到年关,吃光了,年后又出门讨饭。

所以,那时农村人会"过日子"很重要。有野菜的季节,用野菜、树叶掺上粮食蒸窝头、做糊糊,有南瓜、冬瓜等的时候,以瓜代粮,平时要管住嘴,把粮食省出来。

其实那时候有的地方要比我们这好点,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不喜勿喷。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