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2023-04-26 富美财经 浏览量:

文:文史大师傅

引言

所谓的衷甲制度,就是宋朝时期武官会在铠甲之外,另穿一件战袍或者短袖衫。表面上看是宋朝武官的穿着习惯,实际上影射出宋朝重文轻武国策下的具体内涵,并非是字面层次显示出的压制武将,抑制武将拥有的兵权比重,保卫国家稳定的武装力量建设未曾有过懈怠。

在衷甲制度下,武随文服的现象逐渐普遍,由此衍生而出的特殊服制以及大批儒将的产生,也逐渐将衷甲制度推向高峰,衷甲成为一种“文武双全”的象征。在当时百姓争相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功名利禄的情况下,铠甲为武,短袖或袍为文,单是服饰上又可以看到文武之间的较量与平衡。

宋朝统治者借鉴前朝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收归兵权于中央,并派遣文官负责军政事务。儒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支撑国家稳定的中坚力量,衷甲制度也逐渐演化为“文武双全”的标志

宋朝之所以采用重文轻武的方略,来源于对前朝实际情况的借鉴,唐末五代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局面,导致皇帝丧失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赵匡胤即位后开始收归兵权于中央,把例如石守信等重要将领的兵权解除,并开始积极倡导“重文轻武”。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这样使得当初名赫一时的节度使,不再拥有太多的权力。当时宋朝的军队主要分为直属皇室的禁军,还有就是负责保卫地方的厢军。为了保证军队的正常运转,兵权的划分管理也十分分明,三司只是负责日常管理以及开展军事训练,禁军的调遣则是由枢密院全权负责。

对于地方的州县军,朝廷则派遣文官担任主管,管理地方的军政事务,在宋朝历史记载中,就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地方军权的控制:

“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士守土”。

另外朝廷为了避免,地方官员对于军权的私下操控,选用大批通晓军事理论的文官,分派到各地,进行军政事务的监督,武将被派遣到新的事务上,文官接任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时在这种模式下,衍生出来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儒将,宋朝诗人苏辙就曾这样表达自己对于儒将的看法:

“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

当时也涌现出了大批富有爱国情怀的儒将,比如说耳熟能详的范仲淹以及岳飞,他们都是宋朝特殊国策之下的产物,都是具有大儒风范的文官出身,但是甘愿肩负国家存亡,成为了一个富有节操实力的军事将领。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重文轻武,并不是就将军事置于停滞状态,而是缩减武将的权力,细化文官的职责,让文官去代替原先武将的位置。这些文官大都通晓兵法,但是由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性,接受过正统文化的教育,因此自身所具有的使命感更加的强烈。

在思想层面减少了藩镇割据,以及兵变的可能,为当时宋朝的稳定作出了相应的铺垫。而在这种“武随文服”中,文官和武将还是具有一定区分度的,主要就是通过衷甲来表达区别,某种程度上来说,穿着铠甲,再加上外袍,本身就为衷甲制度增添文武双全的意味。

为明确等级制度,武将的品阶多低于文官,文官掌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武将受到文官潜移默化的影响,依据衷甲制度逐渐文官化,成为独当一面的儒将,响应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上文中提到,军队按照大类划分为禁军和厢军,其中不同的品级所穿的衣服也是不同的,拿禁军来说,主要服装分为朝服、公服、时服三大类。武官和文官的服装不分开再做区别,只是根据品级以及场合的不同,来具体决定服装的种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武随文服”。

武官受到等级制度的制约,对于文官表示该有的礼数以及尊敬,其中朝服就是在铠甲外面穿一件长袍或是短衫,这可以看成武官逐渐文官化的一种标志。后来随着不断的演化,由于武将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因此再衷服上,也努力将武将的等级表现出来。

武将也多会在铠甲之外穿着没有扣子的短衫,会在短衫上将自己具体隶属哪只军队的军标绣上去,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纹绣,另外在设计时也考虑到武将的实际需求。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武将往往需要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练习骑马射箭,于是短衫的长度适中,不过短衫袖子较长且过于宽松,对日常的训练以及实战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过通过衷甲上的制约,成功促进武将的文官化,试图通过这些细枝末节的控制,不再重蹈前朝的覆辙。

当时朝廷还大量通过科举考试招收文官,社会上的读书人都以考取功名利禄作为自己的目标,甚至还有很多的武将,在认清当时的形势后,也开始重拾书本,准备科举考试,希望能够转武从文,继续实现自己的抱负。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宋朝当时的文官,区别于前朝一般意义上的文官,文官可以担任武将的职位,并且在成功进入仕途之后,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每月按时拿取俸禄。另外伴随着文官招聘的数量庞大,文官的职务不断细化,工作量比较的合理。

因此宋朝的文官武将其实很难明确划分,虽然有着文武的界限,但是武将中的很大一部分官员博览群书,而文官中的很大一部分也精通兵法理论。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衷甲制度,文官在挑起军政大梁后,武将的等级位列于文官之下,武将在文官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从各个方面开始文官化,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由原先在战场上杀敌的孤勇之将转变为肩负国家重任的爱国之将。

至此宋朝完成了重文轻武国策的整体建设,军阀割据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为后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额重大的国防基础。统治者也完成了地方军权的集中以及中央军权的回收,将服饰的符号化带入到官员等级的分化之中。

统治者通过衷甲制度,完成了武将与文官权力的正式交接,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大减轻了自身的顾虑,也会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维系庞大政治体系的运转

宋朝的衷甲制度,形成了对于武将有效的制约,武将开始一改往日的桀骜不驯以及残暴,开始转为正规化,不仅是武将在变化,当时的武士也严格遵循着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按照等级秩序着装。

衷甲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质的袖衫,也随着宋朝与外界的交往,而逐渐改进,开始参考北方貂袖改成了袖子比较宽大的宽袖短衫,以及后来出现的长袍。

身穿铠甲,着宽袖长袍,宋朝武将卑微匍匐——武随文服的大趋势

衷甲制度也在不断的演进中,被后朝所继承,甚至还传入到了日本地区。虽然宋朝后期,由于文官众多以及吏治整顿不及时所造成的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单就衷甲制度来说,极大巩固了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所制定的基本方略。

在不放弃国家武装的大前提下,削减武将的锐气,通过抬高文官的地位来压制武官,对反叛行为进行防微杜渐,将国家的军政也纳入到庞大的政治官僚管理体系当中来。将国家的政治根基稳固之后,才能更好发展民间商业,促进市民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且在这种逐渐文官化的趋势之下,社会重学风气一度兴盛。不少豪门贵族选婿都会将是否进入仕途作为基本的条件,文官在婚恋市场的也比较受欢迎。甚至民间还经常出现榜前招婿的现象,从一些诗句中就可以看出文官在婚恋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

“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行看择婿”。

统治者对于文官的重视程度,逐渐深入到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至此,重文轻武的国策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宋朝武将与文官也完成了主要权力的交接。

参考历史文献:

《次韵王君北都偶成》

《宋史》

《兵制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