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肯尼迪(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2023-04-26 富美财经 浏览量:

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约翰·肯尼迪和里查·尼克松进行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电视辩论。


辩论之前,许多政治分析家都认为,肯尼迪年轻,名望不高,波士顿口音又太重,还是个天主教徒,跟老道的尼克松相比,他明显处于劣势。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一:肯尼迪在发表演说

但是,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人们看到的肯尼迪,是一个状态轻松平和、说话很快、诚实而自信的人。


而坐在他旁边的尼克松,看上去却是一脸风霜,显得十分紧张,似乎很不自在。


肯尼迪在这次就职演说中,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也表明自己愿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心愿。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二:肯尼迪

正是由于这次辩论,让许多人改变了对肯尼迪的看法。肯尼迪最后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成为了美国第35任总统。


也许很多人认为,肯尼迪是总统,他的成功和经历,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帮助和借鉴意义。


可是,成功学之父拿破仑· 希尔在《成交法则》谈到,每个人只要具备说服人的技巧,都可以将自己或产品推销出去,化平庸为专业。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其实,生活中需要自我推销的情况无处不在: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那么,如何用专业的营销策略和心计,成功地推销自己,化不利为有利,为将来的人生搭桥铺路呢?让我们跟着拿破仑· 希尔的《成交法则》,一起揭开谜底吧。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四:拿破仑· 希尔

拿破仑· 希尔是现代成功学的奠基人,励志大师,曾经任威尔逊、罗斯福两届总统顾问。他访问过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爱迪生等500多位著名人士,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和思维,激发了无数人的潜能。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有一句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话听起来没错。但是,你也要事先把你的地址告诉顾客,你的产品也要不断改进,你才能吸引顾客络绎不绝地购买。


上世纪20年代,拿破仑·希尔在梳理一条条成功学规律时,安德鲁·卡内基让他去拜访一下福特:“这个人你还要追踪观察一下,有朝一日,他会左右美国的汽车工业。”


1908年,希尔去了底特律,跟福特见了一面后,他认为平素卡内基的眼光都挺毒,这次恐怕看走眼了。可是,希尔发现其实是自己看走了眼。因为几年后,福特就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佼佼者。


原来,福特取得如此惊人的业绩,得益于有一个专业而睿智的智囊团。


那段时期,汽车制造行业的厂商有100余家,但大多数都如蘑菇般自生自灭,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即笼络一批造势促销的高手,为自己效力。


福特公司的智囊团,大都是懂得营销造势的高手,其工作效率在整个行业数一数二。而且这个团队有几千家训练有素的经销商,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福特在制造出成品车之前,就能大概估计可以卖出去多少辆汽车。


利用营销手段造势,不仅可以用在销售产品上,也可以用在提升个人品牌和价值上。


1909年,西奥多·罗斯福离开白宫从非洲回到国内时,首次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公开亮相。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五:罗斯福

为了使这次露面达到预期效果,罗斯福做了精心安排。他出钱请了1000个人分散在观众中,等他走向讲台后,这些人就鼓掌欢迎,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


听到这些“有偿鼓掌人”的掌声,现场的群众受到暗示,也纷纷跟着拍掌。于是,令人激情澎湃的掌声,回荡在广场上空,又持续了十几分钟。


看到罗斯福受到群众这般的热烈欢迎,令在场的新闻记者大吃一惊。第二天,罗斯福的名字,被印上了2英寸大的字,出现在各大报纸的头条上。


这次成功的个人推销,令罗斯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大政治家。现在我们看到各大晚会的“领掌人”,原来罗斯福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巧用过了。


不过,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是造势高手,所以,他们都需要经验丰富的造势推销专家助力,从而让公众看到自己始终如一的良好而积极的形象。


当今时代,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明星和网红,背后也有一个懂得打造“人设”的智囊团,使这些明星和网红的“人设”形象深入人心。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希尔认为,任何销售都是有目的有动机的。动机是种子,有了种子,销售才能发芽。动机也必须是有“生命的胚芽”,否则就成就不了一桩买卖。


而知道怎样把“生命胚芽”注入动机的人,就具备了专业的推销员的素质,他们具有常人不具备的专业推销策略。


人们一想起约翰·肯尼迪,就会想起他那句名言:“不要想着国家能为你做什么,想想你能为国家做什么。”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纯正的动机,肯尼迪才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已故的威廉·哈珀博士曾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在位时,希望校园里建一栋新楼,估计造价要100万美元。可是学校当年的预算里没有这笔钱,他打算搞一次销售活动,来筹集这笔款项。


当时芝加哥有两位百万富翁,其中一位富翁掌握着芝加哥的有轨交通系统,另一位富翁是个政客,靠欺诈有轨电车故事等手段,积累了大量钱财。不过,两人是死对头。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六:芝加哥大学

哈珀博士准备挑选这两个人为潜在的捐资人。他趁中午吃饭时间,去了有轨交通大亨的办公室找他。


哈博士说明自己的身份后,就巧妙地引入主题: “您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丰碑,可是您百年之后,人们会忘记是谁建造了它。”


说到此处,哈博士就跟他阐述了自己想建一座纪念性建筑的计划,并说明校董想把这个机会留给某某先生,他指的是大亨的死对头(第一次诱惑)。


听到哈博士的话,大亨当即高声说:“很有意思!您请坐,我们好好谈谈!”


可是,哈博士此时却说,校董事会马上开会,他将在会上给这位大亨争取机会,如果有问题可以给他打电话。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果不其然,当哈博士到了校门口,那位大亨已经给他打了三个电话。哈博士给大亨回复,校董已经表示反对(强化诱惑),不过他会继续争取,明天再给他回复。


第二天上午,哈博士一到办公室,看见大亨早已等候在此,两人密谈了半个小时。不过,这次是大亨变成了推销员,哈博士变成了买主。大亨说服哈博士接受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并希望校董事会接受这笔钱。


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这所造价百万美元的大楼,至今还屹立在芝加哥校园里,大楼上都有捐赠者的名字。


哈博士这次的成功营销,就是有了恰当的动机,并用专业的手段付诸实施。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一个人要想成功地将自己和产品销售出去,还需要充满信心,而信心来自于自我暗示和对事情的专注。


所谓“自我暗示”,就是要让自己的潜意识对自己、或者对所售卖商品产生信任,并专注地做好相关工作。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少年时期就喜欢专研,他当年一边卖报,一边组建他的化学实验室。


有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时发生了爆炸,虽然最后列车员扑灭了火焰,但是列车员给了他一个耳光,并把他和他的设备都扔出了车外。


从此,15岁的爱迪生终身成了聋子。即使如此,爱迪生也毫不气馁,依然通宵达旦地工作,想方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七:爱迪生

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贝尔发明的电话,他还发明了留声机。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他还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为了延长灯丝的使用寿命,爱迪生又试验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终于找到了新的发光体,达到了灯丝耐用的目的。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八:爱迪生

发明家爱迪生因为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专注,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信和专注,达到人生的巅峰。


陈晓旭从小就喜欢看《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


1983年,电视剧《红楼梦》剧组准备筹拍。在全国选角时,18 的陈晓旭主动给剧组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张照片和自己写的《柳絮》一诗,毛遂自荐扮演林黛玉。


正是这首小诗,让导演对陈晓旭另眼相看。六天后,她就被导演邀请到北京参加面试。那段时日,晓旭再次看了《红楼梦》,把对林黛玉的人物理解做了厚厚的一本笔记。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图九: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

当时导演王扶林问她:“如果不演林黛玉,去演别的角色怎么样?”


结果陈晓旭说:“如果您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你让林黛玉演了别人。”王导为她的自信所打动。


事实证明,因为成功出演林黛玉,陈晓旭一举成名,人生从此改写。


陈晓旭的成功,就在于她对自己有信心,并提前专注地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


希尔认为,一个人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事业和人生的成功,还需要拥有爱、热情、信念、勤奋、忠诚、感恩等积极的情感,努力克服愤怒、恐惧、贪婪、嫉妒、懒惰等消极情绪。


如果你做到了,也许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成交法则》中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不间断的销售活动链。


专业推销员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如何规划和安排,才能实现目标。同时,他们还拥有实施计划的主动权。


每个人都有主宰自己生活和事业的权利。到底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出击,决定权在你手里。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业的推销员,想让自己的人生改写,事业更上一层楼,那么,从现在开始,多学习、多努力、多历练吧。

有波士顿口音的肯尼迪,如何打败尼克松,成为美国总统?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