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危机时间(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于中国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

2023-04-2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于中国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

第二部分 野蛮金融

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开始蔓延,对于正面临金融资本经济大发展的中国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资本经济的信用基础遭受质疑,先前潮涌的流动性开始沉淀,金融创新活动的泡沫性、复杂性、危机性及掠夺性被前所未有的关注。

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开始蔓延,对于正面临金融资本经济大发展的中国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资本经济的信用基础遭受质疑,先前潮涌的流动性开始沉淀,金融创新活动的泡沫性、复杂性、危机性及掠夺性被前所未有的关注。

美国次级贷款存在由来已久,但真正“放量”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泡沫和“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于是,以美联储为核心,华尔街为先锋,千千万万美国购房者和消费者为主力军,一场全民“买房花钱大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次贷”的主要功能是让穷人也能买起房,甚至买了房还能潇洒地消费。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次级贷款量占整个美国按揭贷款发放总量的比例高达近50%,比2001年大约翻了4倍,而美国居民住房的自有率已经从1995年的64%上升到2006年的69%左右。其中,低收入家庭的获益最大。

次贷的另一个功能是它可以灵活付款,比如头两年付零利率的还款,然后逐渐增加利息,这在前几年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令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尤其良好;更重要的是,这种贷款还可以随着房价的上升重新融资,不断获得“财产性收入”,这种“收入”用于一些消费项目,甚至可以抵税。于是,美国经济出现了罕见的全方位大牛市,房价受推动不断上涨,居民用于消费的钱不断上升,企业赢利能力也相应增强,股市自然节节高升。

穷人们拼命贷款花钱,难道银行没想过有朝一日崩盘把自己搭进去吗?解决方案就是让“贝尔斯登[15]”们来分散和承受风险。华尔街上的人们各显神通,先把银行贷款分拆、打包并制作成资产证券化产品,随后再次分拆,比如把本金项目集合在一起,把利息项目另外打包,再分别抵押,制成新的产品,然后全球的对冲基金可以分别选取不同产品制成不计其数的金融衍生品。根据金融市场的理论,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让贷款“脱媒”,即商业银行不再承担所有风险,甚至都不承担主要风险;其次是能获得合适的风险定价,因为经过无数次的对冲和反复交易后,理论上每个项目的风险都得到充分的反映;最后是大大增加了流动性,因为参与的资金呈天量,投资者来源广泛,理论上似乎谁都不必担心“最后一棒”烂在自己的手里。

但现实的教训是无比深刻的,那就是,无论华尔街的精英们如何聪明,制作了多么精密的风险定价模型,但正如格林斯潘所说:人类从来就没有完美的风险模型。当全球资产价格飙升,流动性泛滥,大量热钱追逐这些衍生品交易,也就导致了这些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不能反映正确的风险溢价;而模型更计算不到的是,一旦利率上升、坏账出现、房价涨势逆转,人类的恐慌程度是那样巨大,顷刻间昔日为钱多花不出去而烦恼的机构就会手头拮据难以自保。多米诺骨牌就这样被推倒了。然而,不可否认,这种金融创新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其实是“功过并存”,真正受损严重的是欧洲、亚洲这些金融金字塔的下层游戏者。美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创造的频率越来越快,它让企业和个人都能有效地寻找自己的投资工具、找到向系统外转嫁自身风险的方式。美国人享受了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好日子,最后出事了却是全世界帮着买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