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世界文苑|休整一下又何妨)

2023-04-2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参考消息网6月16日报道(文/罗布·沃克)

不能不承认,我们很多人工作太忙太累,应当多一些休息时间。事实上,倦怠概念似乎已具有文化意义。

吉尔·莱波雷前不久在《纽约人》周刊上撰文总结了职场时代精神,他写道:“如果你认为自己倦怠,那就是倦怠了。如果你不认为自己倦怠,那也是倦怠了。”

认清是一回事,应对则是另一回事。多年来,调研发现美国劳动者往往都用不完假期。据统计,疫情期间封锁措施造就的居家办公潮流导致人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以前更多了。

这是怎么了?约翰·菲奇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工业时代的社会文化残留,那种文化强调“看得见的忙碌”;它又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职业伦理”交织在一起。菲奇和马克斯·弗伦泽尔合写了2020年出版的《休假》一书,他们提出,工作狂和生产率低下的人(以及其他所有人)该像对待工作一样认认真真并有创造性地对待休息了。菲奇表示,这不仅仅是指用光假期,“我们希望扩大‘休假’的内涵。”他和弗伦泽尔建议培养“休整伦理”。

休假的最大障碍可能是你自己:事务繁多,实在很难容许自己彻底放松下来什么都不做。然而不妨想想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他说,每天早上接电话或开会之前都要“抽空放松放松”——基本上就是留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你真的比他还要忙吗?

时不时偷个懒不仅有益,而且必需:休息能让大脑焕发新的活力、做出更好的决策。多项研究发现,持续不断地集中注意力劳神费心,导致表现不佳、决策欠妥。

简而言之,前额皮质会精疲力竭,有可能引起“决策疲劳”。研究发现,哪怕只是出去走走或者小睡片刻就能让人精神倍增。

这些发现并不仅限于学术研究。在新出版的《更富有、更睿智、更幸福》一书中,资深金融记者威廉·格林回顾了他对投资界成功人士的采访,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这些人往往工作勤奋,在思考、钻研和行动方面均胜人一筹。

但书中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子主题:他的采访对象在生活中往往都非常重视休息和留白,与21世纪无休无止的全天候工作周期拉开距离。许多人——包括沃伦·巴菲特的长期合作者查理·芒格——都注重留出静谧与沉思的时间。对芒格来说,这意味着无视最新市场新闻和人群喧嚣而保持极度的耐心。

对格林的另一位受访者——伦杜雷全球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劳拉·格里茨来说,这意味着忙里偷闲坐在小河边写日记。

格林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不是事后反思,不是业余爱好,也不是养生之道。它体现了“赤裸裸的实用主义”,正是他的采访对象获得成功的秘诀——在对优势的不断追求中,他们找到了休整伦理。

同样,菲奇和弗伦泽尔在他们的书中指出,勒布朗·詹姆斯等著名运动员都认真对待休息和恢复,视其为训练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偷懒。菲奇表示,对许多专业人士和脑力劳动者来说也一样。太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死守着过时的思维定势,认为长时间工作高于一切。菲奇说:“投入的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出的质量。”

幸好,至少有些公司开始认真对待休息问题。最近,包括领英网和罗布乐思游戏公司在内的一些企业尝试放“春假”,让所有或大多数员工强制性休假。

尽管如此,这样的公司毕竟屈指可数,我们大多数人必须在个人层面上采取主动。鉴于许多人自然而然地抵制闲暇,那就从小处做起吧。

一个显而易见的起点是“拔插头”。连续几个星期“数字排毒”或许并不现实,但可以考虑作家兼电影制作人蒂法妮·什拉因提出的“技术安息”策略——每个星期有一天杜绝电子产品。

如果这也做不到,那就缩小到“拔工作插头”,比如不查看业务邮件。

如果你要下楼散散步来放空大脑,那就要确保真正放空。边走边刷社交媒体和查看步数记录会让休息形同虚设。散步时别带手机,有意找找一路上有哪些新出现的或者跟平日不一样的事物。把散步变成游戏,让大脑专注于周围世界而不是琢磨你本应暂时抛开的冗务。

但是等等,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怎么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逐步形成休整伦理归根结底也是一项工作吗?也许吧,可是话说回来,这恐怕是工作狂唯一真正能听懂的语言。(何金娥译自5月29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原题为《休整一下又何妨》)

来源:参考消息网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