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社交圈)

2023-05-05 富美财经 浏览量:

社交圈

邓连朝

今天中午参加了一个在金融系统工作的老同学为儿子办的结婚喜宴,看到金融系统的男男女女进进出出,一张张面孔在眼前晃来晃去,却找不到几个熟悉的容颜。想到自己好赖在县城也混了三、四十年了,出了教育系统,甚至出了本单位,再也没多少人脉,再也没有什么朋友圈社交圈了,实在可怜得很啊!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在自己熟悉的社交圈里,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得心应手。反过来,一旦离开了熟人圈子,就感到有些拘束,甚至不适应。朋友到官为止,无论是同学战友还是亲戚,对方一旦发达了,当他们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之时,他的朋友圈社交圈自然都是官场上的人,所谓往来无白丁。只有自己是一个另类,出了东家再也不认得别人了,这种“鹤立鸡群”的被孤立,确实很难得。一次两次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坚持下来,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再也不好意思前去热脸贴冷屁股去了。这样原来的老关系也只能渐行渐远了,只有等到他们退居二线或者退休打回原形了,才能得以继续交往。即便不是官场上的,行业不同,社交圈子也不同,除非在原来的同学战友之间小范围的聚会中,彼此才能找到过去的感觉,否则也没多大意思。

烟酒当家,话是开山斧。酒场上逢场作戏的胡侃神聊一通,仿佛拉近了彼此关系,一个个相见恨晚,称兄道弟起来。但是酒场上的却当不得真,所谓酒肉朋友无知己。彼此从来没有交集,只是因为参加别人的婚宴坐到一起,这样的一面之交,其实谁也知道根本算不上什么。充其量在熟人圈子里,提到谁谁谁时,作为谈资说说而已。而酒是色媒人,茶是清醒客,喝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喝酒的时候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喝茶的时候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茶是一个人的狂欢,酒是一群人的寂寞!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一种消遣中的味道,喝茶让人越喝越清醒,是人需要理性思维的时候。而喝酒让人糊里糊涂失去理智,是放松,是发泄,是情感的越轨,从心所欲。喝酒的人,一壶浊酒喜相逢,看惯花前月下。喝茶的人,指点江山,思考着如何去赚钱;往往相谈甚欢,背后无限惆怅。所谓茶禅一味,静思人生。喝茶是一个人自己提醒自己,保有对人生,对终极价值不断追求的动力,保有洞察世界研究物理的兴趣。

幸好时下人们不再拼酒了,喝酒闹事的自然也就少多了。过去别管红事白事,只要一喝酒就有人闹事。所谓酒盖脸,平素的伪装彻底撕去,稍微一沾酒就开始任性妄为胡说八道,三说两说就惹得别人不高兴。碰到理智的人,听而未闻,当做酒话一笑了之。一旦遇到同样好惹是生非的人,自然就会演绎火星撞地球的大战。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拳头相向,甚至群殴互斗的全武行也在所难免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最好别在一起扎堆,否则灌酒还是小事,被排挤被凌辱也不稀罕。

当年的孙猴子在花果山呼风唤雨率性自然,而一旦被招安上到天庭,先是被排挤被欺负弄了个弼马温来羞辱他。而后虽然弄了个齐天大圣的名号,同样不被人们所接纳所认可,否则也不会给个看蟠桃园的差事,更不会不邀请他参加蟠桃宴。实际上后来的齐天大圣和先前的弼马温一样,是对孙悟空的愚弄耍笑。关于这一点,毛主席他老人家看得很透。重庆谈判时,面对蒋某人这个玉帝老儿给共产党人的封官许愿一概是保持清醒邓头脑,姑且听之任之。以革命的两手对待反革命的两手,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反观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就没能做到这一点,从而给了国民党右派以可乘之机,使得革命处于低潮,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吃了洋面包的王明等人头脑发热地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傻乎乎的想拱手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蒋某人。有了大革命时期教训,特别是有了毛主席为首的新的领导集团的英明领导,我们的革命事业才没有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守土有责,各安本分,不要越界,更不要企图染指别人的地盘。沾小便宜吃大亏,贪图别人鸡腿的人。到头来要赔进去自己的大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无论个人还是小团体的社交圈子,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此是你的你才能参与,不是你的,趁早别瞎掺和。非不得已而为之,也只能是逢场作戏,万万不可陷入其中。

历史上的宋襄公的教训是深刻的:齐桓公死后,楚国已经没有了最大的威胁,在中原各国都势弱的情况下,只有宋国能带头来和楚国一争高低。而且宋国主君爵位位列五等爵位之首的“公”爵,这也让宋襄公有一种担负起维护华夏正统的责任感,所以宋襄公就逐步做了如下一些事情,以图霸业。首先,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受齐桓公委托帮忙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果然不负所托,号召各个诸侯国来协助齐国太子平定内乱,虽然此时宋国影响力还不大,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帮忙,但最终还是将齐国内乱平定下去,太子昭即位,为齐孝公。从这件事起,宋襄公的仁义就开始树立起来了,逐渐有了名望。接着,因为地处东夷的滕宋和鄫国受楚国所诱惑,背离宋国。宋襄公这时就扣押了滕国滕宣公,然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以震慑东夷各国不能有二心。所以单纯说宋襄公仁义,也不是很全面的,他在实现他认为的“大仁”时,也是非常有魄力的。这件事之后,宋襄公在诸侯国的威王就树立起来了。

然后,宋襄公见周边小国已经听话了,剩下楚、齐两国搞定就行,于是就号召楚、齐两大国会盟于鹿上,试探试探这两个大国的口风。齐国这边当然是没问题了,毕竟齐孝公受到过宋襄公的恩惠,所以肯定站在宋国这边。楚成王此时一看,情况不妙啊,你宋襄公约我会谈,居然想成就自己的霸业。你宋国地方没我楚国大,人口没我楚国多,国力更加比不上楚国,只有公爵之虚名压我一头,凭什么你宋国当霸主。但这时楚成王不好意思拒绝,毕竟没有来会盟时比较仓促,而且还是二比一的局面,所以只好口头应承,推诿说,大家先各自回去后和其他小国商量好,再约定好时间,一起定下这个盟约。这时宋襄公也就同意了,然后就有了后来的“盂之会”。

也就是在“盂之会”上,楚成王背弃信义,勾结郑国等其他小国,把宋襄公直接擒住,羁押回楚国,再以楚国军威要挟其他各国奉自己为盟主。这种行为实在是野蛮人的行径,虽然后来在鲁国的调节下,宋襄公被释放回国,但从此楚国在各国心目中野蛮形象更加根深蒂固。所以会盟结束后,各国都否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只有郑国认可楚国。这也让宋国和郑国结下了仇恨。宋襄公回国后,心里肯定不爽啊,但他们又打不过野蛮的楚国,只好出兵讨伐郑国,想重振宋国国威。此时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出兵,于是就有了“宋襄之仁”这个成语故事——泓水之战。其实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没有崩塌,各国打仗都是尊重礼法的。打仗前必须下战书邀约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打仗。此时宋国国力不如楚国,宋襄公完全可以不应战。但宋国作为唯一一个可以和楚国对抗的国家,必须为中原各国做出表率,不然让蛮族随意欺凌,这让以华夏正统自居的诸侯各国颜面何存。所以宋襄公现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率仁义之师迎战楚军。既然是“仁义之师”,代表了华夏正统,就容易理解问什么宋襄公那么坚持“不鼓不成列”的战争规则。虽然对方是蛮夷,虽然对方比自己强大很多,但宋襄公依然让楚军过河,列好阵型后再开始战斗,就是因为他是周礼的卫道士,是中原各国的脸面,他虽然失败,但却维护了周礼的尊严,也让野蛮之国深刻认知到华夏文化的内涵。

宋襄公不是愚蠢,迂腐,他只是坚持最后的道义,正是这种坚持让战争没有成为杀人的屠宰场。而且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后,战争变得尔虞我诈,没有道义可讲。平民不再是人,成为了杀人机器,贵族不再有贵族精神,成为了冷血无情的死神。说白了宋襄公的悲剧完全来源于他的不自量力,甚至有着当霸主的非分之想,千不该万不该参与到霸主的朋友圈社交圈里。

社交圈是我们的势力范围,社交圈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社交圈是哈哈镜更是名利场!社交圈是强者的舞台,更是弱者的审判席。社交圈里有喜怒哀乐,更有酸甜苦辣!

社交圈……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