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领导的2个标准
2023-04-11 富美财经 浏览量:次
无论你做不做管理,在职场中,都要了解一点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商学院的一个基础课,也是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
但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惑:
我不学组织行为学,就不能做管理吗?
我根本没学过管理,但也做的很成功,我到学院里学理论课程还有用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组织行为,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或者说,研究一个组织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有哪些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组织,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科学定义中的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当中人的外显行为,以及内隐的各种心态做系统科学的研究,由此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构成我们的组织行为学。在这个定义当中有两个要素:对象与方法。
1.两大要素
① 对象:(外在)行为与(内在)心态
也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客观的、外在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过程,包括价值观、道德判断、性格、智慧、情商等等。
因为人的行为跟他的内心世界会有一些关系。所以我们不但要观察外在的客观行为,还要懂得行为背后的内在规律。所以在定义当中,第一个要素是对象。
② 方法:科学的、系统的研究
同样研究人的行为,同样琢磨人的心态,我们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有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大样本而非个案。
普通的人总结出来的管理规律通常是个案,顶多是一个单位的各种心得体会,或者在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的生活积累,不一定是普遍的,可能是偶然的。
而组织行为学从科学角度研究管理问题,调查的样本是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时间的,少则几十个、几百个,多则几万个、几十万个。样本越大,观察到的现象越清晰,归纳的现象越可靠。
第二个特点是精准定量而非泛泛定性。
一般人总结的管理规律,都是定性的泛泛之论,文字都不一定系统,缺乏定量的概念。而定量的分析可以做一些高级的统计分析,做一些仔细的校验,甚至可以反复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
反过来讲,如果是泛泛的、不明确的说法,没有数据,没有反复出现证明的规律,可能就不是普遍的规律,甚至不是规律。
2.是与非:常识与科学的差异
你可以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态度与绩效的关系:快乐满意的工人劳动效率或产出高?
2.选人标准:智慧、品德、性格、态度、经验怎么排序?
3.幸福规律:当官的、有钱人与平民百姓谁更幸福?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在职员工的工作态度与绩效的关系。
比如,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他们的工作绩效是什么关系?有的人认为快乐满意的员工,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可能更好。
态度跟绩效之间存在一个正相关吗?是不是员工态度好,工作绩效会好一点?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挑选什么样的员工?重点培养、提拔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组织都会遇到的问题。
一个组织人手不够,质量不高,单位就不可能干出什么特别大的事,所以选人特别重要。
选人是特别复杂的。有人认为智慧很重要,所以唯才是举;有人强调品德应该压倒一切,以德为先;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还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还有人说经验是最宝贵财富。如果非要排序,你觉得这五个方面谁先谁后?
第三个问题,我们在职场奋斗,是为了自己过得幸福。
我们找到好工作,收入高一点,住上大的房子,其实也是为了幸福。那么影响幸福的因素应该也是有规律的。比如,社会经济地位跟个人的幸福感是什么关系?是正相关还是无相关还是负相关?
可能你对这三个问题已经有自己成熟、稳定的看法了。但我还想接着问大家3个问题。
第一,你有清晰的观点,但是你有证据吗?做过调查吗?有数据吗?做过对比吗?如果你说自己感觉好,别人感觉好不好呢?你个人能代表其他人吗?
第二,如果你跟别人交流,你会发现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跟周围的人不一致,而且你们之间可能谁都没有证据,所以就没法说服别人。
第三,在实践当中,如果我们跟别人在管理观点上有差别,比如选人的标准,你认为智慧重要,他认为品德重要,到底听谁的?如果听你的,最后你能承担责任吗?你有把握实践到最后会有预期的结果吗?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问题。一些管理者坚持自己的答案,但他没有证据。没有证据,就很难去说服别人,也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组织内部没法达成看法一致,行动就很难统一。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思路
1.员工行为的基本框架
当我们分析员工行为的时候,它有一个基本框架。
首先,所有的人都关注员工的行为表现,也就是绩效,因为企业经营的效果,最后要通过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业绩来体现。
但很多人不知道,员工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员工的行为,员工的行为又取决于其他内容,比如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管理制度,包括我们的管理层,都有非常大的关系。
其次,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
人才标准和人才理念又决定了你会挑什么样的人。每个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管人的特点和风格,又跟我们的组织文化有关系。组织到底选取什么样的文化,跟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使命感,以及个人的心态都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你认为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你对人的重视程度就会高。你就愿意不惜血本去挖人,招聘员工的待遇就会更高。如果你的员工很厉害,非常有价值,你在工作中对他们会有更多的尊重。
2.社会效应:影响行为的三大要素
这里我围绕着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看看员工在职场中的行为受哪些宏观因素的影响。
① 个体因素
第一个是个体因素,比如我们觉得一个人能力很强、经验很丰富、态度很积极,这些全是个体因素。每个员工都不一样,值得我们去分析、区别对待,但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不光取于他自己的个体因素,他的能力、经验、性格、目前的态度,还取决于他周围的群体。
② 群体因素
所谓的群体,就是我们身边的那几个同事。团队对个人的影响,叫群体效应,比如组织架构、具体的行业方式、发展方向等,都会影响到员工的业绩。
2009年的时候,上市公司可能1000家左右,有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分析,结果发现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资产的净资产回报率是8.18%,国有企业只有3.05%。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所有制形式基本上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③ 组织因素
你要注意,不能老盯着个人的问题。如果单位经常出事,可能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单位责权利的配置问题。
有些工作岗位要重新设计,权利要加以限制,或者是一些合理的利要给它配上责。权利不匹配,治理结构有问题,工作交接配套有问题,谁去干都干不好,这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
普通人讲管理,老盯着员工,总觉得员工干得好、干不好都是个人的原因。其实除了个人因素,还有群体因素,还有组织因素,后两个因素合并起来,形成一个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所谓积极的,就是其他人的存在,会导致我们干得更多,干得更积极,干得更好,这叫社会助长效应,也叫社会促进效应。消极效应,就是因为其他人的存在,导致我们干得更少,干得更差,不干活,这叫社会懈怠效应。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助长效应?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消极的懈怠效应?
a.助长效应
有别人在场,可能会导致人的相对兴奋。比如在单位里,有人看到我的工作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我就容易兴奋。如果干得好有奖励,我就更加愿意好好干。干得不好,有批评,甚至会处罚我,我就会顾忌。
如果一堆人干活,组织里分工明确、考核到位、赏罚分明,就会出现社会助长效应。一堆人一块干活,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中间人也会积极努力,整个团队都非常积极。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骑自行车,你骑得再快,也不如和别人比着骑更快。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状态会更好。全世界的研究都表明,体育比赛的奖金越高,运动员的成绩越好。影响员工态度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就是有没有奖金。
当然,奖励还得考核到位,考核得事先说明让他干什么,因此分工要明确。
分工明确是岗位设计的关键,绩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管理手段。
如果你的岗位设计不好,考核制度不好,薪酬制度也不行,而且好坏不分,你的员工就会懈怠,不干活。
为什么中国改革会有那么大的改变?不是个人变了,不是我们个人的素质、道德或者勤劳程度变了,而是管理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变了。
b.懈怠效应
拔河是典型的分工不明确,大锅饭,滥竽充数。上去的人越多,个人的作用越不明显。一般的拔河就是玩,也没有什么真正厉害的后果,所以就容易懈怠。
研究发现,一个人拔河,力气最大;三个人一块拔河,你的力量能下降20%。人只要知道自己后面有人,他就会慢慢不给力。
这就是社会懈怠效应,当我们很多人一块干活,分工不明确、考核不到位、赏罚不分明时,大家就会出工不出力。
因此,我们要做好三点:第一是组织设计、职务设计分工要明确,第二是考核制度一定要公平合理,第三是薪酬福利一定要赏罚分明。
3.组织制度: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
① 组织管理=群体规范(单位平台+员工+领导)
关于一个组织的管理,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舞台表演,包括电影的拍摄,首先看的不是员工的表现,而是有没有好的剧本。
剧本好,演员就好招。导演有了好本子,他就可以操导。而且剧本好,投资人也会到位,哪个地方都会搭台子请你去演。所以舞台相对不那么重要,演员相对也不那么重要。
我们讲企业管理,重点不是员工,是我们的盈利模式、部门架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环节等东西,这些东西有了,谁来工作,谁来落实倒不重要了。
比如新来的大学生为什么不好使?新来的大学生,一上来他还不能很好地表现,不能完全依靠个人,需要别人配合。所以就像表演的时候,你必须看剧本。
员工首先要看自己的岗位职责,你属于哪个部门,不能随便啥活都干,你觉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不叫管理。真正的管理不是让员工自己看着办,而是要组织来管理。
我们一定要去好好写剧本,不要着急上来就找演员,演员不如导演重要,导演不如剧本重要。
② 设计组织结构要考虑六个关键问题
一个好的组织架构要讲究一些组织设计的规则,通常包含6个要素。
a.工作专业化
工作要专业化分工,细分出类别。一个人干的事情最好是专注、专业,不要什么杂事都干。
b.部门化
部门的职能化。干同样工作的人,最好归在一个部门
c.指挥链
每个员工工作,向谁汇报,归谁管理,得有明确的指挥链。
d.管理幅度
每个管理者的精力有限,所以每个管理者管多少人,管理幅度要设置好。他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能管的事太多。
e.集权与分权
决策权到底应该放到哪一层合适?放到上面,一致性比较强,但是灵活性、应变性、向市场反应及时性就会差。交到下面,单位内部的一致性强,管理前后的一致性就会差,所以这里面要做取舍。
f.正规化
员工的管理不是靠自觉,也不完全靠口头约束。好的单位应该是靠规范制度来约束,也就是大的事情总有成文的规矩。员工看到那些文本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很多小企业没有这些东西,也没有这么多分工的问题。
我重点讲一下专业化的问题。
三、工作专业化
全世界这么多国家,有没有国家靠自己一国之力就能把手机芯片、电脑芯片统统做起来?基本上没有,美国不可能,日本也做不到。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医院、大学,它们都是按照部门分工,而且工作都是专业化分开设计。比如医院里分很多部门,儿童病房、心脏病科室、外科科室、药房等。
医院的部门设置非常专业化,不要求一个人什么都干,也不要求一个部门什么事都归管。事情都是分工合作,分工越细,合作的要求就越高。
一个人最好只干一类事情,不要干太多的杂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就干一件事,人事管理也简单,培训就简单了,招聘难度也下来了。
以前的工程师既要懂得很多复杂的原理,最后拧螺丝他也亲自干。现在拧螺丝是有小工干,甚至找个人专门负责拧螺丝,这样可以让工程师专心致志地干那些复杂的工作。工程师干简单的工作,浪费了工时,也浪费了他的价值。
为什么中国很多老板都觉得缺人?其中一个原因,是对人的要求很高。你对人的要求这么高,所以看谁都看不上。
有一次我在一家银行做咨询,他们说现在缺分行长,但是没有10年以上经验,根本培养不出一个行长。
我问他们:“你们行总共几年历史?”他说:“我们就10年。”我说:“10年才能培养出行长来。请问那么多支行行长哪来的?中国不光是银行行长缺,工程师也缺,教授也缺,医院也缺大夫,我们中国足球也缺人。什么都缺,就是因为要求太全面了,甚至不光是业务要全面,做人还要全面,就找不着。”
因此,但凡你觉得这个岗位不好招人,你的工作设计就有问题,你应该把它拆成不同的模块,交给不同人去干,每一块工作要求简单点,就好找了。
当然,工作专业化,分工特别细,有助于我们的熟练高效,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但是它也有弊端,就是太简单了。工作天天就拧螺丝,一般人不愿意干。
工作专业化之后,能力越强,追求越高的人,就越受不了这种枯燥单调的工作,离职率就越高。但是因为社会分工,有的人确实找不到工作,所以他愿意来干这种临时工过渡一下。有些人想做兼职,有时候这个活他也愿意。所以社会有需求,工作就有存在的道理。
四、用科学理念,指导制度建设
工作分工越是专业化,对合作的要求就越高。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合作,合作就涉及到怎么合作的问题。
医院是分科室的,即便你是医院院长,也不可能懂每一科的业务。你是一所大学的校长,一所大学这么多专业,你可能只懂一个,剩下的可能90%你都不懂。所以院长和校长都不能太强势,应该干啥都要跟人商量,分工越细,合作就越有必要,领导的低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文化里面有一个特点,喜欢从整体角度,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太愿意分开看。这种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文化,跟现在专业化的管理思想是有冲突的。这也导致我们现在普遍的组织管理不够专业化。
大部分的老板都希望员工任劳任怨,今天让你干这活,明天干那活,他觉得你应该随便调动,没有专业分工的概念。
组织管理要靠制度,制度定了,一定要严格执行。
管理思路正确了,制度才会合理。制度合理了,才会有一致的、统一的、预期的结果。
五、管理者的2个重要能力
在中国,有时候我们把领导叫管理者,他们是有一点区别的。领导可能是独立单位的一把手,他要独立做人、财、物方面的决策。而管理者可能不是一把手,不用单独做战略决策,也不去单独考虑人、财、物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县里的科长,一个镇里的镇长,甚至一个村长,都应该叫leader(领导),他们是单独一个部门。但我们国家机关的副局长,甚至副部长,可能只能叫manager(管理者),因为他负责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不论领导还是管理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带队伍。管理者或领导,找一帮人帮自己干活,通过协调别人的活动来达成共同的目标,这就是管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做领导必须要平和、要开明,必须要依赖别人,要注意尊重其他的人。
1.沟通协调:领导最频繁的工作方式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企业家,每天都是以开会为主。一天24小时,8个小时来开会。对于美国的CEO 来讲,所谓开会,就是三个人以上在一块商量事情。
领导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以开会为主的沟通协调,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来确定目标,确定目标之后再给大家确认,分头去干。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最后实现目标。
领导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不要凡事亲力亲为,也不要跟员工同吃同住。
领导这个角色,就是听取别人的建议,听取别人的汇报,知道每个人的特长,了解他们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跟你在一块做事情,这才是领导。
2.管理者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要强
当领导不一定是顶尖聪明,但要比一般人聪明一点。别人说话,你得听得懂,抓得住要领,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要强,逻辑性要强。
智慧分为两大块,一个是语言能力,另一个是数理逻辑。
有研究发现,美国企业家们的语言能力远远高于大学生,数理逻辑可能跟大学生相差不多。所以要想当好领导,逻辑性得有,数学得懂一点,但是语言能力特别强,能说会道,能说会写,可能是所有领导的共同特点。
作为领导,这么多人跟你商量,你不但要听得懂,你还要会做判断,会做取舍,甚至还要会做推理。
你要是没有能力,人说多了你就晕了,可能听信谗言,做出错误的决定。
所以,好领导在别人给你写书面报告,或者口头汇报时,你得看懂、听懂,抓住要领,做一些是非的判断,能当好领导的,都不是一般人。
六、薪酬激励带来的高回报
最后,薪酬激励也是很重要的。没有按劳付酬,多劳不多得,也是不行的。下面这个图比较了国有银行和以股份制为主的其他银行的人均薪酬。
工行、建银、中行这几个传统的国有大银行,16年上半年的人均薪酬,税前是10万出头。
相比之下,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他们的半年人均收入在20万左右。也就是,股份制银行给员工的待遇恨不得是传统国有大银行的一倍。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
在劳动力市场中,薪酬相当于是一个调剂杠杆,它调节劳动力的流动。哪个行业,哪个企业,哪个岗位,工资要是高很多,优秀的人就往那里流动。高薪酬可以招来更优秀的员工,优秀员工会带来更优秀的业绩。
一个单位的员工不能工资越便宜越好,便宜是有代价的。
如果你真的是效益不好,没有钱,只能是最低工资,从财务平衡来讲,这么做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企业发展壮大,将来更好,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你会越来越差。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你的薪酬战略定位要超前一点。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企业做得好,至少你的人均薪酬要高于本地同行的平均水平。如果你希望在当地成为最优秀的,甚至国内最优秀的,你最好把工资提到当地或者我们国家的收入中比较高的水平。
反过来讲,过低的薪酬水平,会导致企业发展没有前进的动力,很难有什么大的进步。
-
-
制止餐饮浪费|长春:专项整治行动见实效
中国消费者报长春讯(记者李洪涛)民以食为天,食以俭为先。为了解制止餐...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制止餐饮浪费|长春:专项整治行动见实效
-
-
“马产品”进京带来食品新体验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主办、锡林浩特市马产业发展中心...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马产品”进京带来食品新体验
-
-
制止餐饮浪费|想点单件商品却凑单成“多件套” 外卖起送价何时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张文章)想点一份13元的意面,外卖起送价要20元;...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制止餐饮浪费|想点单件商品却凑单成“多件套” 外卖起送价何时休
-
-
40.5%!北京居民健康素养居全国首位
日前,北京市第35个爱国卫生月启动,北京市卫建委相关负责介绍,今年北京...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40.5%!北京居民健康素养居全国首位
-
-
五一坐飞机又便宜了!燃油附加费年内两连降;分析人士:可能还会涨回来
清明短假带火了一日游,而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乘机远途旅行或是大多数...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五一坐飞机又便宜了!燃油附加费年内两连降;分析人士:可能还会涨回来
-
-
出游正值好春光!“五一”旅游需求爆发
4月7日消息,随着天气转暖,国内游客的春游热情持续高涨。今年清明假期,...
- 生活快消 2024-05-09
-
出游正值好春光!“五一”旅游需求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