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饮食】信阳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万里

2023-04-13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中新社河南信阳4月11日电 题:信阳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万里

作者 阚力

翻开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淮南以光州上”跃然纸上,意为淮南地区的茶,以光州产为最好。光州在今河南信阳的潢川、光山等县区一带。

大别山北麓缥缈的云雾,孕育出绿茶名品——信阳毛尖。有“中国茶乡”之称的信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种茶,至今已逾2300年历史。

【寻味中华|饮食】信阳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万里

图为蓝天白云下翠绿的茶山。(信阳市浉河区官方供图)  1915年,信阳浉河区车云山宏济茶社炒制的茶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随后,宏济茶社更名车云茶社,并派人到浙江西湖龙井等名茶产区,购买茶籽、学习制茶工艺。车云山的茶农间流传一种说法,因采用龙井等绿茶的制茶方法,车云山炒制的茶叶一度被命名为“车云龙井”。

1926年,车云茶社茶工试用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创造“握把炒”和“理条”工艺。至此,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基本形成,后逐步完善并传承至今。

如今,信阳毛尖通过筛分、摊放、杀青、揉捻、甩条、理条、初烘、摊凉、复烘等工艺流程,形成“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

这些工艺在信阳毛尖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祖宏一家人心里,如数家珍。每年从3月底开始,他一家三代人便开始忙碌起来。

女婿肖兴亮是中国制茶大师,手执茶把与炒茶师们日夜赶制;自称“茶乡妹子”的外孙女肖珺景是新晋网红,专注销售。

【寻味中华|饮食】信阳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万里

图为信阳毛尖茶古法炒制现场。(信阳市浉河区官方供图)  “春风一吹茶叶尖,一杯好茶在人间。”周祖宏说着便开始演示手工炒茶的每个流程,动作之熟练是他数十年来茶不离手的积淀。

只见他手放在炒锅上方,如烤火般测温。随后,双脚微分固定身体重心,手中的茶把在炒锅中转动。

“炒茶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辛苦,你肯定做不来的!”周祖宏上下打量着记者说道:“在生锅杀完青,要快速将茶叶扫到旁边的熟锅,继续揉捻。”

在周祖宏看来,炒茶的十余道工序丝毫不可大意,稍不留神就会毁掉一锅茶叶。说着,他手握一把茶叶从虎口处甩出,“甩条是为茶叶塑形,用的是腕力,手中茶叶甩出三分之二即可,防止重复动作时烫手”。

现在,年逾七十的周祖宏虽鲜有动手炒茶,但在监制炒茶时,他总会捏起一撮,放在手心拨弄、观察。“制茶最后的工序是烘焙,反复烘焙是提升香度和口感的关键。”

在采访中,无论移步哪里,周祖宏手里总是端着茶杯,不时咂摸一口。信阳毛尖分春、夏、秋三季,品级最高当属他手中端的“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

“现在的毛尖,有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等。”周祖宏介绍,清明节前后的茶叶均为嫩芽,冲泡后的茶汤清亮,饮入喉中有回甘,口味甚佳,但略偏清淡。

4月2日,信阳举行春茶开采仪式。看着满山的采茶工,肖珺景感慨道,“真不容易,今天天气偏旱、缺水,茶叶产量受到很大影响”。

【寻味中华|饮食】信阳毛尖:光州上品,杯中茗万里

图为信阳毛尖春茶开采。(信阳市浉河区官方供图)  老区茶人的积极向上、谦逊务实,以及对茶的挚爱,在肖珺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只字片语间,透尽茶的芬芳。2019年大学毕业后,肖珺景返乡接棒家族茶产业的非遗传承,同时在社交平台上推介茶乡风土人情和茶文化。

作为新一代茶人,她希望通过互联网手段,让世界了解大山深处的茶乡,了解茶乡里世代埋头苦干的茶农,“拍摄一条条视频,在直播间讲述茶叶故事,是想让远在千里、万里外的茶客,真正了解杯中之茶”。

在茶乡,像肖珺景一样的“茶二代”“茶三代”越来越多,让茶产业成为老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目前,信阳市茶园面积已达216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人民币,茶业从业人员120余万人。

古时,茶叶作为主要商品流通在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载体。如今,信阳毛尖的清香搭乘中欧班列,沿着“一带一路”,已经远飘到中亚、非洲、欧洲等世界多地。(完)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