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有观点|担心意外?锚定人生?立遗嘱年轻化背后……

2023-04-13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北京4月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2023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十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许多人不再把立遗嘱看成是人生终点才要做的事情,而将其视为对人生进行定期思考和规划的节点,越来越多年轻人早早便立下遗嘱。

随着清明时节的到来,遗嘱相关话题又引发关注。年轻人立遗嘱有何种新考虑?立遗嘱要注意什么?当前社会立遗嘱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之声对话00后遗嘱订立人、90后遗嘱咨询师、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一起聊聊这些问题。

00后遗嘱订立人余孟君:遗嘱是自己人生的定位标记

主持人:你在20岁便完成了遗嘱签订,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立遗嘱?

余孟君:作为一个会算账的人类,肯定是要算自己现在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立遗嘱之后会有多有用,然后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应该去做。假如你认为自己未来十年的死亡可能性为零,那就10年之后再说。

主持人:立遗嘱的过程是你想象的那样吗?哪个环节会让你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

余孟君:立遗嘱的过程跟我想象的肯定会不一样,因为我并没有多了解,也没有经历过。最有仪式感的过程可能是在最后,左右两边会有两位公证人跟你一起拿着一些东西,录音说这些都是我清醒地、自愿地、理智地做出来的,之后这份遗嘱就具有法律效力。

主持人:你觉得立遗嘱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算一种成长的试炼吗?

余孟君:我觉得这并不是自我成长的试炼,立遗嘱得尽可能去接近死亡前的想法,当你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再去立遗嘱,而不是在立遗嘱的过程中想明白,你可能最多只是想清楚更多的细节。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它并不能当作一种成长,对于我来说它目前可能算是一个人生的定位标记。

主持人:现在年轻人会有互联网账号等虚拟资产,你是怎么处理的?

余孟君:游戏账号虽然有充值的皮肤这样比较值钱的东西,但我不想去留,因为这个东西只是给我自己带来快乐,各人有各自的快乐。像微信、B站、微博、知乎这些账号,我确实是留给了我的妈妈,因为我去世之后,这些东西就像我的影子,看到它们的时候可能会有种对话的感觉,真要去缅怀的话,也有一个选择。

90后遗嘱咨询师崔文姬:完全正视内心就可以了

主持人:按照传统观念,大家好像非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想立遗嘱,你怎么看?

崔文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几千年以来形成和固化的,不可能一年两年就能改变。当然死亡的话题本身比较沉重,任何人都不太想直接去面对。但是我工作的这几年,明显能感觉到现在大家对于这个事情的接受程度或者说观念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现在会提前考虑未来的情况,去做立遗嘱的安排。

主持人:你接待过的立遗嘱的人都是比较慎重、严肃的状态吗?

崔文姬:年轻人其实并不会像老年人一样把它当作人生最后一件事去严肃地对待,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未来的人生还很长,只是想暂时做一个提前的安排,未来还是会对遗嘱再进行变更,所以还是比较轻松的一种状态。稍微年长一点,比如说40多岁的中年人,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的一些特殊原因才有了立遗嘱的想法,有时候是经历了一些对他影响比较深的事情之后才去做。老年人还是比较豁然,就觉得我到了这样的人生阶段,要为孩子减轻负担、减少麻烦,该立遗嘱了。

主持人: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刻的立遗嘱人?

崔文姬:我记得有一个40多岁的阿姨,当时她一个人来我们这立遗嘱,那会儿我们刚开始推出幸福留言卡,帮助大家从情感上理解立遗嘱人的安排。她来立遗嘱的时候是立给孩子,但是离婚后孩子判给了丈夫,丈夫那边十几年不让她见孩子,她只能偷偷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去见一面,孩子对她的感情或者说印象没那么深。她当时写了一个幸福留言卡,别出心裁地贴了几张照片,那个照片还是黑白的,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也是她仅有的几张跟孩子的合影……所以她对立遗嘱这个事情还是抱有了很大的嘱托,当时我挺动容的。

主持人:立遗嘱要走怎样的流程?

崔文姬:一般我们办理,通常还是需要立遗嘱人过来两次。第一次会有专业的咨询老师跟他去聊他的家庭情况、订立遗嘱的原因等,帮他作出专业的法律分析。在他把想要了解的都沟通清楚,对于整个订立遗嘱的流程也都比较清楚之后,会给他预约正式办理遗嘱的时间,才会对接到我这边,我来负责后续正式遗嘱的订立。

崔文姬(左)在为老人订立遗嘱(发 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人们在订立遗嘱前后,是不是整个状态都不太一样?

崔文姬:对。有好多老年人来这之前会觉得立遗嘱是近来一直在心里压着的事儿,很多人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没做过这事儿,也会比较严肃认真,或者说有一点点的紧张。把遗嘱订立完之后,他会一下觉得放松了很多,尤其好多老年人说把这个事做完以后心里就踏实了。

主持人:你现在帮很多人订立过遗嘱了,自己也立过遗嘱了,对大家立遗嘱有没有什么建议?

崔文姬:首先,立遗嘱这个事情既然已经想好去做,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去正视自己内心。很多人之所以有立遗嘱的想法,是因为要对家人、对朋友负责,想尽量减少那些人的麻烦,但是如果这种责任意识太强了,在立遗嘱的时候就会有点瞻前顾后,纠结一碗水怎样端平。其实话说回来,财产是你自己的,你想给谁就给谁,没有对与错,完全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老年人会不愿意订立遗嘱,因为他可能对法律的理解还是不够明确,觉得我老了以后手里要攥着点什么,他怕立完遗嘱之后孩子对他不好……但其实遗嘱立完了以后,如果真的出现子女对他不好,他完全还可以修改,并不是说人生只能立一份遗嘱。就像我年轻时就立了遗嘱,也只是提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安排,未来情况变了以后,我还是会修改我的遗嘱。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

陈凯在《2023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会上(发 受访者供图)

主持人:10年间立遗嘱人群的平均年龄在不断下降,您怎么解读这一现象?

陈凯:2014年的时候,媒体采访我,什么年龄是立遗嘱的最佳年龄?我说30多岁是立遗嘱的最佳年龄,当时在网上可以说是骂声一片,但是这10年来,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实立遗嘱跟年轻、年老并没有关系,而是跟几个方面有关系:第一,你有没有家庭,你愿不愿意为你的家人做好安排,省却他们的烦恼,安抚他们的心灵。第二,你有没有财产,如果确实没有财产当然可以不立,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财产其实非常少,他仍然立遗嘱,主要是因为大家慢慢发现,人生迟早都要走到终点,只不过什么时候结束不由自己说了算,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没有任何叮嘱就走了,是人生的一个遗憾。我们要有底线思维,要未雨绸缪,要做好准备。这不光指我们的国家,指我们的社会,也指我们的家庭和我们自己。

主持人:每年发布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可以说是观察中国社会的窗口,您从中还观察到哪些值得注意的点?

陈凯:第一点是法律本身可能会不符合每个人自己的心愿。在我们的印象里法律是公平和公正的,法律对于自己的财产继承也一定是符合自己心愿的,但其实按照法律规定的财产继承结果,有可能不符合个人心愿。比如,其实老人能继承的份额远远超过子女,在发生过离婚、再婚的家庭中这个风险更加明显,因此为了您在意的人做好安排是非常必要的。第二点就是现代社会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首先要操心,指望将来发生争议由法院来判决,一是增加了社会成本,二是法院最后的判决也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心愿。这两点我想还是很多人在认识上有盲区、需要重视。

主持人:中华遗嘱库10年来也是在争议当中前行,您如何回应?作为一个公益项目,我们怎么保证遗嘱是合法有效的?

陈凯:首先,我们把大家以前所避讳的东西摆在大家面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公益项目想要发挥的一种社会功能。我想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氛围和引导,不过这10年来有很大的进步,至少现在很多朋友在饭桌上就可以公开讨论遗嘱的问题。

关于中华遗嘱库的遗嘱效力,我想事实胜于雄辩,现在裁判文书网上公示的有92份判决书,(其中涉及中华遗嘱库的遗嘱)无一例外都被判决真实合法有效。很多律师对中华遗嘱库的遗嘱还是很认可的,不动产登记中心也开始接受中华遗嘱库的遗嘱直接办理过户,也有公证处开始跟我们对接简化继承权公证的手续……10年来中华遗嘱库在大家的各种意见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成长,我们是非常感谢的。

监制丨李谦

主持丨杨昶

编辑丨刘红伟 钱泊均 刘晓琛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