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券商”最新披露!这两家盈利逆市大涨!

2023-05-0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中国金融行业加速对外开放,外资券商们的2023年过得如何?

近日,外资控股券商2023年的“成绩单”陆续公布:9家外资控股券商中,仅有4家在2023年取得盈利,另外5家均出现亏损。

?“洋券商”最新披露!?这两家盈利逆市大涨!

其中,在2019年获批成立的摩根大通证券2023年业绩突飞猛进,当年净利润达到2.63亿元,领先各家“洋券商”。相比之下,与摩根大通证券同期获批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2023年亏损达到2.25亿元,业绩分化加剧。

另外,今年3月瑞信、瑞银“官宣”合并,两家国际金融巨头均在国内拥有外资控股券商牌照。其中,瑞信证券2023年亏损达2.55亿元,而瑞银证券则大赚2.24亿元。后续两家外资控股券商面临的“一参一控”问题如何解决,仍是业内关注重点。

过去几年里,“财富管理转型”成为行业热词。而透视各家外资券商在2023年的“打法”来看,依托于各自股东资源禀赋、深入财富管理成为其在中国展业的首要方向。

来看详情——

9家外资控股券商半数亏损

对于国内各家证券公司来说,除了面临行业“二八分化”的激烈态势,来自“洋券商”们的市场竞争也同样带来压力。

日前,中证协公布各家券商2023年年报/财务数据,9家外资控股券商纷纷晒出2023年成绩单。

在2023年的“券商小年”,受制于市场行情、成立时间、牌照资质等问题,9家共有5家出现亏损,分别为瑞信证券(-2.54亿元)、野村东方国际证券(-2.25亿元)、大和证券(-8266.01万元)、星展证券(-8274.58万元)和汇丰前海证券(-5223.54万元)。

具体来看,瑞信证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同比下降41.91%;实现净亏损2.55亿元,由盈转亏。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则延续自成立以来的亏损状态: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下降38.14%;净亏损2.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491万元亏损幅度继续扩大。

在2023年因获得外资股东增持而成为外资控股券商的汇丰前海证券,业绩较上年出现明显进步,但仍然录得亏损: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54.78%;实现净亏润5223.54万元,上年同期为亏损1.59亿元。

另外,大和证券和星展证券均于2020年获得证监会批文,分别于2020年底、2021年初完成工商登记,正式展业时间不长。星展证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633.25万元,同比增长76.71%;亏损8274.58万元,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大和证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773.93万元,同比下降16.12%;亏损8266.01万元,亏幅进一步扩大。

就亏损原因而言,2023年受市场影响,证券行业营业收入普遍下降,外资控股券商也难以幸免。且新公司建设成本、业务费用、员工薪酬等支出过高,在展业初期容易导致亏损的产生。

与国内大型券商相比,外资控股券商仍呈现“本小利薄”的情况,自营业务影响有限,因此影响2021年业绩的主要还是经纪、投行等传统业务。

例如,瑞信证券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其当年投行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6561.57万元,同比下滑72.7%;经纪业务为1.06亿元,同比下降46.44%。而营业支出则有增无减,业务及管理费从上年的4.27亿元增长到5.38亿元。“赚少花多”,导致业绩出现大额亏损。

摩根大通证券大赚2.6亿

当然,也有“外来的和尚”念好了中国市场这本经。

具体来看,2023年共有4家外资控股券商实现盈利,分别为摩根大通证券(2.63亿元)、瑞银证券(2.24亿元)、高盛高华(8163.28万元)和摩根士丹利证券(1931.48万元 )。其中,摩根大通证券和瑞银证券均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长。

摩根大通证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84亿元,同比增长39.44%;实现净利润2.63亿元,同比增长264.94%,这一业绩水平在2023年的“券业小年”可算是相当亮眼。

从员工规模来看,截至2023年底,摩根大通证券共有员工210人,数量在行业内排名下游,但其业绩已跻身行业中游水平,而这只是摩根大通证券展业的第三个完整会计年度。

公开信息显示,摩根大通证券于2019年3月获得证监会批复,成立合资证券公司。彼时由摩根大通(J.P.Morg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Limited,JPMIFL)持有51%股权,外高桥(行情600648,诊股)集团、珠海迈兰德等5家内资股东持有另外49%。2021年8月,JPMIFL受让其他5家内资股东所持股权,成为摩根大通证券唯一股东。

财务报表显示,摩根大通证券2023年经纪业务大爆发,实现手续费净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超300%。

?“洋券商”最新披露!?这两家盈利逆市大涨!

摩根大通证券表示,其证券经纪业务团队成立已逾三年,2023年业务开展和运作取得进一步进展,新客户开发稳步推进。摩根大通证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平台优势,整合集团资源,持续关注并开拓传统QFII投资者以及新取得QFII牌照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目标客群机构投资者队伍逐年壮大。

瑞银、瑞信突发合并

“一参一控”下或将取舍

除摩根大通证券外,瑞银证券在2023年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当期实现营业收入11.79亿元,同比增长11.81%;净利润2.24亿元,同比增长52.89%。

瑞银证券是进入中国时间最早的一批合资券商之一,早在2007年就已在国内展业。2023年3月,瑞士银行受让两家内资股东分别持有的14.01%、1.99%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67%。截至2023年年底,瑞银证券共有正式员工383人。

财务报表显示,瑞银证券2023年投行业务进步明显,当期实现手续费净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418%。瑞银证券表示,其在2023年完成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的IPO保荐项目,积极筹备并参与了沪深交易所互联互通全球存托凭证业务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百年大行瑞士信贷被竞争对手瑞银收购。瑞信集团和瑞银集团股份公司(UBS Group)于2023年3月19日正式宣布达成合并协议,瑞士联邦财政部、瑞士国家银行(SNB)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FINMA)介入了此项交易。

上月瑞银发布一季报时表示,对瑞信的收购交易预计在6月底前完成。不言而喻的是,集团层面的合并对两家外资控股券商在中国展业情况,也将造成一定影响。

基于此,审计所普华永道对瑞信证券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2023年3月19日,瑞信集团与瑞银集团股份公司之间达成协议和合并计划,截止报告日,上述协议和合并计划的完成日尚不明确。瑞信证券作为瑞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未来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受到上述合并可能产生的影响亦不明确,该事项表明存在可能导致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

瑞信证券前身为成立于2008年的瑞信方正证券(行情601901,诊股),系证监会修订《外商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后首家获批的合资证券公司。2020年4月,证监会核准瑞信向瑞信方正证券增资2.89亿元获得控股权(51%),2021年6月瑞信方正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

2023年9月,方正证券公告称,拟以11.4亿元的对价转让瑞信证券49%股权。在该笔交易完成后,瑞信将全资持有瑞信证券。但突如其来的瑞信、瑞银合并,使得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将受同一股东控制。

根据《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东以及股东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参股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制证券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在面临“一参一控”的限制下,瑞银证券和瑞信证券的牌照或将面临“一去一留”的局面。

深入财富管理破局

过去几年里,“财富管理转型”成为行业热词。而透视各家外资券商在2023年的“打法”不难发现,依托于各自资源禀赋深入财富管理成为其在中国展业的首要方向。

例如,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表示,2023年其财富管理业务在原有“大宗交易”、“市值托管”、“SMA(单一资产管理账户)”等业务持续推进的基础上,新增了特色投资咨询服务(如ESG行业咨询)、上市公司大宗减持服务、集团间跨境业务联动等多种业务模式,通过服务手段的增加及优化,为客户提供多维度、一站式的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后续,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财富管理业务将定位于“中国高端财富人群”,从产品配置、人员建设、中后台支持以及集团跨境合作四个方面入手,打造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核心竞争力,持续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具有野村集团特色的高质量财富管理服务。

在完成高盛集团全资持股备案后,高盛高华在2021年底与北京高华签订《业务转让协议》,受让北京高华的所有业务。2023年5月,高盛高华获证监会核发新增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及代销金融产品业务的业务许可。2023年2月,高盛高华与北京高华完成业务迁移工作。

高盛高华表示,其将持续以资产配置为核心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工作,进一步赋能部门为在岸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丰富客户产品种类选择,开展境内私人财富管理平台未来战略规划,并进一步拓展境内产品平台。

与此同时,高盛高华将持续推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PEWFOE)的设立工作,持续代销第三方金融产品并推进跨境投资新产品的研发,为客户提供直接对接境外资本市场的机会。

另外,依托于外资股东打造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这在具备外资银行股东背景的券商中较为多见。例如,汇丰前海证券表示,其于2023年4月正式成立私人财富管理部,负责公司高净值个人客户综合财富管理业务的运作。私人财富管理部以汇丰前海证券为平台,依托汇丰环球私人银行,致力为高净值和超高净值客户及其家族提供专业、多元及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服务,为客户实现其投资目标。

瑞银证券则另辟蹊径,推出家族信托资讯业务,与4家国内头部信托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同时,瑞银证券在2023年重启深圳分公司财富管理业务,依托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政举措,致力于发展财富管理大湾区业务。

瑞银证券表示,其财富管理部秉持着为客户进行全方位资产配置和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的理念,进一步完善投资解决方案和财富规划方面的业务,一方面积极扩充现有架上策略,精选上架多支产品为客户在同一策略下提供差异化选择及多元化的投资方案。

外资券商队伍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外资金融机构加速了在境内设立控股券商的进程。

今年1月,渣打证券获批准设立,公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5亿元,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承销、证券资产管理(限于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渣打证券是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就监管批复信息来看,渣打证券由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全资设立,出资额10.5亿元人民币。

算上渣打证券在内,目前国内的外资控股券商数量已达到10家。其中,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高盛高华证券、渣打证券均为外商独资券商。从数量上来看,外资控股券商已成为市场上不容忽视的“新势力”。

此外,目前还有数家外资券商的设立申请静待审批。截至5月5日,花旗证券、法巴证券、日兴证券、青岛意才证券等多家外资券商的设立申请仍处于证监会审批阶段。其中,法巴证券和青岛意才证券已获第一次意见反馈。

今年3月底,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等先后在京会见美国桥水基金、法国东方汇理、日本大和证券、英国汇丰、加拿大宏利金融、新加坡淡马锡、德国安联保险、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美国景顺和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

来访的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普遍表示,此次来华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为国际金融机构和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将继续与中国深化合作,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和投资,期待实现互利共赢。

面对来自外资券商的市场竞争,国内券商也纷纷感受到了挑战和机遇。例如,华西证券(行情002926,诊股)即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外资机构来华展业便利度不断提升,经营范围和监管要求实现国民待遇,外资券商、资产管理机构等加速布局,全力抢滩中国证券市场,对本土证券公司既带来了国际金融机构全面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冲击,也带来了通过与国际金融机构直接合作促进业务发展、提升管理水平的机遇。

西部证券(行情002673,诊股)也表示,当前证券行业集中度稳中有升,头部券商竞争优势更趋明显,业务多元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金融科技对行业发展理念的变革和重塑不断深化,外资券商市场冲击将逐渐显现,证券行业竞争新格局正加速演变。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