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本-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邓 宇

2023-05-07 富美财经 浏览量:

图: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非常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服务业发展潜能空间巨大。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将在政策驱动、市场驱动、科技驱动下实现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增长目标,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成功样本。随着大湾区加快发展协同和扩大对外开放,未来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劲,吸引更多海内外长期投资,届时将形成科技资源集聚、先进制造业发展引领、金融服务层次更高、国际人才交融的世界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其他湾区所不具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制度优势,即港澳地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创新的制度安排,为大湾区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创造优渥的制度环境,并为“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动力;二是市场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非常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服务业发展潜能空间巨大,既有供给优势(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完整的产业链协同等),也有需求空间(2023年人口约8670万人,GDP规模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消费内需增长潜力大,有望支撑大湾区更强的内生性增长。  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拥有较先进的产业链制造基础。珠三角地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港澳地区的对外窗口功能,吸引大量国际投资,成为承接全球第三次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逐渐形成庞大的制造产业集群。统计显示,珠三角地区吸引港澳地区的资金占总外资的比重超过60%,其中制造业的投资占比约达到40%左右。此外,过去三年大湾区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及前沿领域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高新科技产值比重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大湾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从7.7%提升至16.2%,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从5.3%提升至10.3%。  具备高水平开放的金融发展基础。虽然相较于美国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环境存在一定差距,但大湾区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网络毫不逊色。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大湾区拥有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其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连续多年超过东京,并成为全球第一大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另一方面,大湾区的金融业比重较高,而且处于加快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1年大湾区的金融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2.9%,超过东京湾区(10%),逼近三藩市湾区(15%)。  享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创新生态基础。区内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性,能够帮助大湾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近年来,大湾区集中推出多项扶持创新创业政策,广东省加快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12+N”空间布局,港澳地区青年人才加快融入大湾区创新生态,同时香港特区接连推出优才计划,出台160项措施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推动大湾区人才互联互通。  其他湾区的发展经验  发展前沿科技创新产业。世界三大湾区的崛起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科技已成为湾区经济崛起的主要标志。无一例外,三大湾区不仅拥有共同的科创基因,汇聚大量科技创新资源,而且通过培育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以科技企业为主),将先进科技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研究显示,2021年硅谷和三藩市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4万亿美元,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达到230家(硅谷和三藩市分别为213家、17家)。  构建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三藩市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催生出多层次融资模式,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广泛兴起,专注于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纳斯达克及知名的硅谷银行均诞生于此。东京湾区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比较健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策略性金融机构及配套的信用担保机制;二是政府支持的风险投资;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即MOTHERS创业板(二板市场)和三板市场,主要面向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融合发展模式。发展前沿科技必须要有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而世界三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均依托辐射能力较强的国际知名院校,以及众多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密集设立的科技创新实验室。以东京湾区为例,该区不仅拥有260多所大学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大学生人数达到130万人左右,而且日本知名企业如三菱、丰田、索尼等均设立各类研究所,大学与研究所、企业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成为专利技术的发源地。  大湾区的政策机遇  紧跟战略布局和政策机遇,充分释放制度优势潜能。2019年以来,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指明方向。同时,围绕大湾区前沿科技、战略产业以及扩大开放等作出系列部署,广东省和港澳地区推出诸多中长期政策落地施工图,大湾区“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从顶层设计到战略实施,再到政策落地,将为大湾区前沿科技创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及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诸多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需要充分发挥大湾区独特的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资源融合、产业协同和智商合作的发展优势,集中各方资源,紧跟国家战略布局,促成创新发展政策加快落地,将大湾区智能制造和前沿科技产业规模、增加值和附加值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保持体量规模优势基础上更具注重结构优化,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形成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吸收国际湾区发展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湾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从正式纳入政府报告只有十三年时间,却是中国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缩影,积累了深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具备很强的后发竞争优势。世界三大湾区发展历史较早,积累较多成功经验,未来大湾区的建设可以从中适当吸收更多国际经验,例如产学研协同、多层次投融资等,同时也要广泛汲取深刻教训。  近年来,大湾区加快推进南方科技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引进港澳地区国际一流院校资源(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增强大湾区产学研智力支持。同时,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从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提出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总体而言,大湾区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凸显中国特色,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布局,根据大湾区的经济产业基础、科教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资源禀赋,汇聚科教、金融及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加快打造全球科创中心,形成金融开放新高地。  厚实开放和创新发展优势,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开放+创新”的基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地区成为当时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窗口。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珠三角地区凭借吸引大量来自港澳地区的外资,迅速建立起比较发达的工业体系。随着国家大湾区战略加快落地,大湾区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大湾区作为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极,未来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独特便利优势,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未来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仍应立足开放与创新两大基石,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方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三地行政体制壁垒,积极拓展三地合作空间,促进国际科创、国际金融两大中心协同,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形成规模化国际科技产业集群,增强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另一方面,巩固提升大湾区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更好地发挥港澳地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作用,聚力国际资金、国际人才和国际市场三大资源,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大湾区贸易价值链地位。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