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地(由“边地”出发,创造文学的“中心”)

2023-05-12 富美财经 浏览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边地,或中心——昆明作家群与北京作家群对话活动”,近日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当谈论“边地,或中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缪开和表示,昆明作家近年来创作颇丰,逐渐形成“昆明作家群”。此次对话交流,重心不在边地或者中心,而是昆明和北京两地作家如何加强交流和合作,就文学创作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共同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由“边地”出发,创造文学的“中心”

活动现场 尹超/摄

北京作家赵兰振认为,即便身处边地,作家也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蒲松龄在淄川县当了30年的家庭教师,写出《聊斋志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一生都生活在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小镇,而其很多重要作品《圣殿》《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村子》等,都是在这个“邮票大小”的小镇完成的。

“作家的文学创作与边地或中心并无太大关系,只与作家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认知与定位有关。作家应该提高对文学的认知和品位,用心灵审视现实生活,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建构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边地写作,可能具有了展示独特地域和独特生活的更大优势和更多可能。”赵兰振说。

云南诗人胡兴尚认为,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伟大文学作品诞生的地方就是文学的中心。所以,当我们在谈地方性写作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所生活的土地、如何避免惯性或者无效的写作、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地方的独特性,这是摆在所有写作者面前的难题。

80后陆源是壮族作家,他从语言角度谈到,边地或中心的外延其实非常丰富。在他的家乡,“着火”写成“走水”,语言的独特性势必会影响作家的写作。一个作家借助方言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就必须深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呈现民族特色。当然,作品也要兼顾普遍性,纯粹的异质性写作会流于符号化,无法完成文学交流和对话。

在作家、《滇池》副主编包倬看来,作家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呈现异质性,因为异质性深植于作家骨子里。“一个生活在云南的作家,如果不写熟悉的童年和云南的生活,那写什么?” 包倬说,“文学永远高于生活,作家是成为时代的书记员还是超越时代,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北京出版集团经营总监、十月文学院院长夏中南介绍,十月文学院致力于文学与艺术的对接,致力于加强和推动地区间文学交流对话,此次昆明作家群与北京作家群的对话,对加强两地作家交流、促进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由十月文学院、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昆明作家协会承办。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为你推荐